回族群众所用服饰为素布,少用银饰。男女一般不穿艳丽的服装。妇女妆饰略逊于汉族同龄妇女,中、老年回族妇女基本都围黑色绢或紫色绢,称“盖头”。回族老年人服装肥大,扎裤腿,喜戴礼帽,俗称“礼拜帽”。白帽、黑盖头是回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一大特征。旧时回族居民外出必须戴帽或扎围巾,严禁露顶。今之回族的衣着穿戴,除头戴白帽外,其它均与汉族无异。
二 饮食
回族历来属守“净洁为相宜,污浊受禁止”的饮食规则。回族群众的主副食与汉族相似,但禁忌猪肉,所食牛羊、驼肉需经阿訇宰杀。一般不吃异族饭食,不饮他族之水。回族居民擅长制作茶点、焙子、过时过节或招待亲朋,一般以炸油香、馓子,蒸稍麦为习俗。
回族居民嗜饮茶,但禁忌烟、酒,尤其在宗教人士或长辈面前不得饮酒、吸烟。现老年回族仍格守不愉,年轻人多不拘泥此习。
三 居住
回族习惯聚族而居,不与他族杂处。宅室与汉人住房无异,只在院首贴“都阿”(阿文书写的吉庆语)。回族宅院十分洁净,家家有烧水铜壶一具,即是生活用品,又是陈设物。
望采纳
回族有很多禁忌 、不吃动物的血不吃马肉、驴肉、狗肉、鹿肉什么的、有些海鲜还是可以吃的、像虾、鱼之类的..不吃非诵念安拉之名宰杀的动物,杀人,喝酒,迷信,抽签,算卦,占卜,赌博,偷盗,浪费,卖淫,嫖娼,行奸,同性恋,吸毒,放高利贷,近情结婚,背谈他人,挑拨离间,攻击无辜非穆斯林等等。 回族的这些禁忌基本上都是对人体或者对社会不利的事···所以、很科学。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不可饮。
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必遵的教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规的内容逐渐变成信仰该教的各民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这又成为该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个人和民族都禁食猪肉。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一习惯。因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个别成员虽然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难改变他们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这一生活规范。现在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已成为全世界10亿多穆斯林们的共同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点就在于无猪肉、猪油、自死动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