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丑的典故如下:
在中国戏曲发展早期,戏曲角色的名称一直在变化。直到元代,角色的名称才基本固定,大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类。虽说是“生旦净末丑”,但其实只有四大类,只是因为这个末是属于净的,所以你要跟别人侃戏曲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戏曲有五大类。
关于戏剧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旦、净、末、丑的划分源于古印度梵剧。
人们取元代的《青楼集》为证:“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据文献考证,这些角色名称确与古印度梵剧中的角色有一脉相承之处。
另一种观点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评析生、旦、净、末、丑名称的由来。这种观点较于前一种观点,更受曲艺界的推崇——戏曲中角色名是角色反意的用法。通常扮演生角的人为男性。根据年龄角色,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整场演出中,生角是关键。因而,要求生角做到唱腔唱词纯熟,能够灵活演出。于是,人们反“熟”的意思将其命名为生。
戏曲化妆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 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京剧一般用油彩化妆,比较难卸下。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上一篇:马草 ( )尸成语
下一篇:穷和敷衍真的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