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陳文琛 袁文婷
圖/通訊員提供
今年,是廣州的陳氏書院(俗稱陳傢祠)落成130周年。
3月26日,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傢祠)“古祠春秋”系列研學活動開啟第一場“春分”節氣主題活動。
10個親子傢庭來到百年古祠陳氏書院裡,賞桃花、杏花、木棉花,看灰塑、鐵鑄、花鳥瓷屏,通過做遊戲、探館藏、做手工的方式,感知春天、探究節氣。
百年古祠蘊藏著豐富資源
陳氏書院落成於1893年,是廣東省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傢AAAA旅遊景區,同時是國傢一級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
古色古香的陳氏書院(陳傢祠)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
該組建築總體坐北朝南,佈局嚴謹對稱,廳堂高大雄偉,裝飾精美華麗,建築分三路三進,主次分明,廊廡穿插、庭院秀美。其美景早為世人所熟悉。
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已將這組建築載入《世界建築藝術》一書。本世紀它又先後被評為“羊城十大美景”“新世紀羊城八景”“羊城新八景”等,成為廣州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陳氏書院(陳傢祠)內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作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的它還是傳統工藝精品薈萃的殿堂。
今年恰逢陳氏書院落成130周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將推出系列慶祝活動,“百年古祠學嶺南文化”之“古祠春秋”——節氣主題研學活動是其中的第一個。
活動參與者將在專業老師帶領下,通過玩遊戲、尋目標、聽講課、做手工的趣味學習方式,在陳傢祠裡親身體驗古祠春秋,學習天文地理、植物動物的小知識、欣賞建築裝飾及藏品中的節氣元素,使參與者在探索和玩樂中發現身邊事物中蘊藏的學科知識,讓他們對大自然奧妙的探索就在城市裡發生。
參與者體驗節氣主題活動
“古祠春秋”系列研學活動將於2023年3月至12月期間開展,計劃每月一場,每場為不同的節氣主題。3月26日開展的是“春分”節氣主題活動。
在北方,春分正是“櫻杏桃梨次第開”,杏花因其“遠勝桃之艷麗與李之質樸”,被評價為“文質適度,勻稱協調”,深為皇傢所愛。
陳傢祠灰塑裝飾中的“杏林春燕”的寓意則是科舉高中。古代科舉制度的殿試於二月舉行,及第者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的慶典。
二月正值杏花開放,因此杏花被稱為“及第花”;而“燕”又恰與“宴”諧音,因此杏林中遍佈春燕也就寓意新春時節高中科舉,喜氣洋洋。
一件灰塑作品,看似簡單的組合,實際很有故事,還體現瞭工匠的高超技藝與無窮智慧。
兩株主幹遒勁的梧桐是陳傢祠裡的大寶貝,因為它們是廣州市內難得一見的中國梧桐。
“一葉知秋”指的就是梧桐落葉秋天到。經過春雨滋潤,梧桐嫩綠的新葉幾天之內就長到孩子們的臉龐那麼大。梧桐引鳳,桐木為琴,自古梧桐就是神樹,它仿佛從建築裝飾中走瞭出來,為人們展示出活潑的古祠春秋。
進入展廳,一面屏風,四條瓷板畫,大傢一眼就能分辨出春夏秋冬,上面的圖案是如此精彩、生動、雅致。陳傢祠裡的節氣內容特別豐富,令參與者流連忘返。(更多新聞資訊,請關註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
校對 | 趙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