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风沙中剥落,天一阁的藏书在岁月中褶皱腐朽,寒山寺的钟声穿越千年依旧响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而是一场以步履丈量文明厚度的精神朝圣。当这位学者走出书斋,我们发现所谓文化之旅,实则是一方苦口良药。
一、文化的古老伤痕
在敦煌的沙尘里,余秋雨默立于道士塔前,摩挲着古老民族的斑驳伤疤,不由得激起一阵阵暗痛。一个愚昧无知的道士曾把持着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却在蝇头小利驱使下将珍贵的敦煌文物卖给了异国商人。但是,我们能将愤怒的洪水全然倾泻给这一民族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吗?当所谓文人在朝堂之上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当整个民族四万万双眼睛都视而不见,一个清扫佛窟的道士就能将文明扫成满地碎屑。从大英博物馆借来的敦煌文献微缩胶卷中,我们终于看清:这场悲剧始于一个时代的文化漠视和精神贫瘠。
1
二、文人的精神困境
范钦建造天一阁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座藏书楼会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当余秋雨在阁中看到先贤们为防止书籍受潮而设计的通风系统,他触摸到了古代知识分子近乎偏执的文化守护精神。这种守护在当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范家跨越千年传承下来的古籍,现在来看其文字量不过是信息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当数字洪流席卷而来,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文明的敬畏?当文化成为快消品,文人的使命是否正在发生根本性异化?
三、现代的文化乡愁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钟声依旧,但张继笔下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已成绝响。现代人徘徊在传统与变革的十字路口,如同余秋雨在西湖边看到的雷峰塔——倒塌后重建的新塔永远无法复原那个镇着白娘子的神话空间。这种文化乡愁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文明延续性的深层焦虑。当我们用钢筋水泥复刻古建筑时,复制的只是形骸,而那个孕育建筑的文化母体早已随风而逝。
站在三峡大坝,眺望着即将消失的纤夫栈道,余秋雨写下:“文化像水,看似柔弱却能在顽石上留下刻痕。”这本三十年前的文化苦旅笔记,在今天读来更具启示意义。当AI开始书写诗歌,当短视频解构经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直面文明重量的勇气。每个时代都在经历自己的文化苦旅,而真正的救赎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破碎的文化基因里,等待着重构与新生。
作者:南平建阳税务 吴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