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喟叹之辞,道尽了多少困于钢筋水泥之人的心声?
近来,杭城又一处营地骤然走俏,坊间传言驱车一小时可达。溪畔炙鳞,篝火促膝,闻之便令人心旌摇曳。朋友圈内,“遁离尘嚣”的文案甚嚣尘上,仿佛不躬逢露营盛事,便要被时代所遗弃。
此事,说来也简单,无非寻觅一处景致尚佳之地,架设帐篷,饕餮一番。然则,深究其里,众人何以对“遁离”趋之若鹜?
据闻,这处名为麻车头组的营地,瞬息之间炙手可热。导航一搜,摩肩接踵。绿茵铺地,清溪萦绕,确乎引人入胜。有人垂钓,有人燔肉,孩童在草地上嬉戏逐闹,大人则围炉夜话。此情此景,令人神往。
然则,我辈亦须审视,这“遁离”背后,究竟潜藏着何种隐衷。
这几年,露营确乎蔚然成风。疫疠期间,远涉重洋有所不便,近郊游遂成风尚。久居樊笼,谁不想撷取几缕清新之气?加之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露营顷刻间化身为“精致生活”的表征。
然则,问题亦随之而来。
这般“一小时遁离”果真能匡救痼疾?究其实质,不过是从一处钢筋混凝土的囚笼,迁徙至另一处“风景画框”。周末两日,摄取几张精美照片,发布于朋友圈,然后呢?周一还不是要俯首帖耳,重返职场?
前些时日,一位友朋向我抱怨,称其斥巨资购入露营装备,岂料数次之后便束之高阁。何也?盖因疲惫不堪。搭设帐篷,搬运什物,筹备食材,较之案牍劳形更甚。况且,热门营地人满为患,毫无“遁离”之感,反倒似易地“内卷”。
犹记得数年前,曾有一词风靡一时,曰“诗与远方”。甚多人辞去职务,奔赴大理、丽江,开设客栈,梦想着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结果呢?多数人在一年之内便铩羽而归。何也?盖因理想丰腴,现实骨感。诗与远方,须臾离不开面包的给养。
归根结底,吾辈所渴慕的,并非单纯的景致,而是一种更为自由、更为舒缓的生活状态。吾辈所厌倦的,是996的无休止加班,是拥挤不堪的交通,是永无止境的内卷倾轧。
诚如文章所言,老战友指着星空对孙儿说道:“儿时常言天上星辰捉迷藏,如今反倒要远赴山野方能得见。”此番话语,令人黯然神伤。
城市发展固然可喜,然则吾辈亦应反躬自省,为了追逐效率与发展,吾辈是否牺牲了太多?吾辈是否将过多光阴都耗费在案牍劳形之上,而忽略了生活本身?
或许,吾辈所亟需的,并非一次短暂的“逃离”,而是在城市之中,亦能寻觅到属于自身的“自然”。周末前往公园漫步,在阳台上莳花弄草,抑或只是静默地坐于咖啡馆内,阅览书籍。
吾辈所应反思的,是如何让生活慢条斯理下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寻回内心的宁静致远。此方为“逃离”的真谛所在。
与其盲从时流,赶赴露营盛事,不如静心忖度,吾辈究竟心之所向?吾辈能为自身创造何种生活?毕竟,真正的“桃花源”,不在远方,而在心间。
吾辈所需要的,并非短暂的麻痹,而是长久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