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热潮汹涌的今天,佛山再次走在聚光灯下。
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旅游规模达56亿人次,同比增长近15%,旅游花费达5.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7%。
在这场火热的文旅市场争夺战中,佛山冲劲十足: 2024年全年旅游收入6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今年“五一”期间,旅游热力更达到近3年同期峰值。
蓬勃“烟火气”,氤氲“文化味”。如今,佛山正加快构建环两江先行区,让精品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构建起山江联动、水陆互通的立体旅游网络,打造全域文旅新范式。同时,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岭南水乡旅游新IP。
传统与现代在文旅融合中碰撞出火花,这座岭南名城正以更年轻、更开放的姿态,邀请世界共赴一场浪漫之约。
S
串联精品资源
以大格局谋求大发展
N
漫步佛山街头就会发现,这座工业城市正上演着一场浪漫的“文旅变形记”。千年古灶的窑火与现代光影秀辉映,龙舟竞渡的击鼓声与国际音乐节的节奏共振……佛山用创新的“金丝银线”,将散落的文旅瑰宝串成璀璨项链,在大湾区绽放出夺目光彩。
今年,佛山市委提出高标准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根据建设计划,至2030年,该先行区将着力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展现“多彩佛山”的重要窗口。这座与“水”共生的城市正在开启新的浪漫篇章。
近年来佛山打造出多个极具特色的文旅集聚区,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图为岭南天地。廖明璨/摄
西江、北江交汇形成的独特地理风貌,为佛山发展水上文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环两江先行区实施范围涉及佛山五个区,在这里,曾经安静流淌的江河,已变身活力四射的文旅秀场。
南海区的“水上南海”战略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游船成了移动的观景台,乘客们一边品尝双皮奶,一边欣赏两岸古村与现代建筑交织的奇妙画卷;夜幕降临,听音湖的灯光秀将山水化作画布,醒狮、武术等非遗元素在光影中灵动起舞。更妙的是,古老的水乡村落也借势“出圈”,烟桥古村的镬耳墙下,年轻艺术家们用大地艺术节唤醒沉睡的历史,让青砖黛瓦变身艺术展廊,引得游客们纷纷感叹:“原来传统文化也能如此‘潮酷’!”
面对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佛山以“四山两江”战略作答文旅命题。
西樵山的晨雾里藏着理学先哲的智慧,顺峰山的湖光中倒映着城市的烟火气,皂幕山的密林深处涌动着探险的心跳,南丹山的康养之旅治愈着都市疲惫的灵魂。而西江、北江这两条“城市动脉”,则像一条长丝带,串联起桑园围的千年水利智慧、九江龙舟的热血豪情。
以“大文旅观”重构文旅格局的同时,佛山还在以更大魄力、更大视野推动文旅产业集聚发展。
当前,佛山正着力将分散的文旅资源有机串联,加快形成“一圈引领、五带联动”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将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成为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
“一圈”,即户外运动体验圈;“五带”则包括沉浸式岭南水乡旅游带、寻味佛山为主题的特色美食旅游带、探幽寻趣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带、城乡融合的特色农业旅游带、彰显“佛山制造”底蕴的百年工业旅游带。
沿着精心设计的“一圈五带”精品线路,游客既能在西樵山看一场“千古广东情”的沉浸式演出,又能在高明的西江畔体验水上运动的刺激,如同开启一场永不重复的惊喜盲盒。
创新的战略布局正释放强大市场“磁力”。今年5月1日至5日,佛山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数、营业收入、星级饭店接待人数均同比增长超33%;旅游热力达近3年同期峰值。
S
“文旅+百业”融合
激发消费市场澎湃活力
N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并被置于经济工作首位。基于此,各地纷纷出招,佛山也不例外。
今年3月,佛山市2025年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文旅+百业”融合,培育首发经济与文旅新业态,重点关注年轻群体、亲子家庭、银发群体。这一举措将打造更多消费新热点,撬动更大发展新空间。
围绕这一目标,佛山的路径已经明晰,且成效显著:
——“文旅+演艺”,打造演艺之城,完善“一张演出门票玩转佛山”消费路径,建设“三基地一中心”,包括音乐创作基地、影视指定拍摄景地、品牌短剧创作基地、佛山市剧片协拍服务中心。
以今年“五一”为例。禅城的天空被“银河左岸”音乐节点亮,数以万计的热情乐迷汇聚一堂,更拉动了禅城超2000万元的文旅消费。5月2日至4日,2025华晨宇火星演唱会佛山站在南海千灯湖畔火热开唱,仅首日就吸引了4万名乐迷参与。歌迷们还可凭借佛山大草地音乐节或华晨宇火星演唱会的门票,享受全市多个景区、餐饮、酒店的联动优惠活动。同时,南海有轨电车推出“火星专列”,这列30米超长列车,串联起南海的吃喝玩乐打卡点,让粉丝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尽情探索南海的魅力。
——“文旅+赛事”,打造赛事之城,常态化举办武术、龙舟、醒狮等具有佛山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拉动消费持续增长。
今年,“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潮流。佛山依托自身传统文化优势,实现了“一条龙船搅热一座城”。
“五一”假期,随着鸣笛声响起,在佛山顺德的功夫之乡,龙舟健儿火力全开,挥桨劈浪。毗邻河岸的“水乡市集”成为消费焦点,约20个特色摊位汇聚顺德传统美食、非遗手作及潮流文创,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购买。
佛山推动“文旅+百业”融合,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图为顺德欢乐海岸PLUS。戴嘉信/摄
端午临近,龙舟健儿们早早就开始为赛事做准备。每晚龙舟鼓点一响起,叠滘的窄巷河道瞬间化作速度与激情的战场,他们“漂移过弯”的绝技,让观众倍感“热血沸腾”。
这些龙舟赛事不仅是竞技场,更化作文旅磁场,筑起消费引力场——限定文创产品备受青睐,赛事周边商圈热闹非凡,不少“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与此同时,佛山正以“文旅+”为支点撬动全域消费升级:通过举办啤酒节、艺术节、动漫节等精彩活动,发展水系旅游、低空经济,打造滨水特色旅游产品,开展低空文旅应用试点等。这座制造业重镇正在构建“处处皆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新图景,让文旅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支柱。
西樵山锦龙盛会。廖明璨/摄
S
优配套、重招商
重构文旅生态进阶路径
N
有业内人士指出,文旅发展历经了以门票经济为主的1.0时代,以目的地为核心的度假旅游2.0时代,和强调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3.0时代,如今正向注重跨界融合与创新的4.0时代迈进。
如何迈进4.0时代?佛山这座制造业名城正以“强配套”“大招商”的双轮驱动,书写文旅升级的答卷。
夯实旅游配套,是佛山文旅升级的“地基工程”。游客踏入佛山,迎接他们的不仅是醒目的景区招牌,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景区内,智慧导览系统化身贴心“小助手”,通过手机便能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语音讲解、AR互动,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特色驿站、主题厕所等设施,既实用又充满创意,为旅途增添别样乐趣。夜晚,特色民宿如繁星点缀佛山的角落,从岭南风情的老宅改造到现代时尚的精品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招商引资,则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源头活水”。数据显示,2024年佛山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开展招商,建立全市文旅招商“一张图”“一套表”,发布全市文旅招商电子地图,推动全市引入超1亿元的项目32个,演艺等新业态项目占比超五成。2024年开业的广东千古情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25万人次,演出场次超900场,营收超4亿元,对全市规上文体娱乐业营收增幅贡献近八成。
在基础建设与产业导入的双重赋能下,佛山正重构文旅版图。新近亮相的“几字湾”文旅产业集聚区,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这是三水立足西江、北江穿城而过并在思贤滘形成“几字湾”的生态禀赋,以及串联整合海关大楼、广三铁路、百年邮局、百年足球等历史人文要素,倾力打造的文旅新IP。
包括“几字湾”文旅产业集聚区在内,当前佛山正在加快建设西樵山文旅产业集聚区、甘竹滩文旅产业集聚区3大文旅产业集聚区。目的就是加快形成区域协同、陆江统筹、城乡一体的旅游布局,让佛山文旅产业百花齐放。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因和血脉,更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诗和远方”,从来都是自然禀赋与人文精神共生的生态样本。
数读
●2024年,佛山全年接待游客6042.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2%。全年旅游收入6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2024年,佛山发布全市文旅招商电子地图,推动全市引入超1亿元的项目32个。
●2024年全年佛山吸引社会赞助超3500万元,举办规模超5000人次大型赛事活动35场。
●为激活“十大传统文化”,佛山开展“跟着节庆去旅行”,2024年举办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吸引观众62.7万人次。
●为发展主理人经济,2024年来,佛山启动文旅“掌门人”计划,评定首批三星“掌门人”20个。
●2024年,佛山上线“佛趣游”文旅推介平台,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文旅服务。2025年,佛山策划“福喜”文旅IP。
新实践
百年老墟变身艺术舞台
今年“五一”假期,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罗行墟又火了。
5月1日,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暨“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氢能骑行活动在佛山南海丹灶罗行墟举行。街巷、水岸、老建筑成为艺术的舞台。观众与舞者“零距离”互动,沉浸式享受艺术盛宴。数据显示,活动首日便吸引约2万人次到访,带动全域旅游收入约216万元,区域内酒店、民宿入住率超九成。
这并非罗行墟首次出圈。近年来,佛山以艺术为抓手,将罗行艺术墟打造成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载体。昔日废旧、闲置的房屋变成展馆和艺术中心,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驻点创作,新的业态加速成型,人气不断上升。
罗行艺术墟持续走红的背后,其实是佛山推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社区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探索。
艺术赋能激活历史基因。罗行墟曾因竹编贸易兴盛,被称为广东三大墟市之一,拥有300年历史积淀的竹编文化和水边墟市基因。近年来,丹灶以南海“文产特派员制度”为抓手,引进了向阳、彭宇、夏诗源等优秀艺术家驻点,进行在地艺术创作。他们的艺术作品融合了传统技法和现代造型,给人“古老与前卫碰撞”的独特体验,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爆款”。这种“文化基因+艺术表达”的策略,既保留了乡愁记忆,又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形成差异化文旅IP。
与此同时,丹灶对罗行墟的老旧物业进行活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比如将超1000平方米的旧粮仓打造成为舞蹈剧场、闲置民居变身艺术工作室。艺术元素的介入,也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社区共创凝聚内生动力。罗行艺术墟的成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单方面主导的模式,构建起“艺术家+村民+企业”的协作网络,激活了社区共创的内生动力。艺术家负责创意设计,村民就提供空间物料,有超1200人次村民参与进来。在去年9月举行的“墟游记”活动上,超1000人次志愿者在9天时间里自发为游客提供展览讲解、场馆驻点、人流疏导等便民服务。又如在“花园罗行计划”中,丹灶企业为花园提供太阳能电池面板,共创理想花园。多方主体的参与,推动罗行艺术墟实现自下而上的共建共治,成为艺术社区共同体。
文旅融合驱动业态升级。商业反哺文旅融合,是罗行艺术墟能够持续运营、“长期造血”的秘诀。近年来,罗行艺术墟瞄准青年创业群体,鼓励青年主理人回乡开设咖啡馆、民宿,打造出“墟上集”艺文集市、“竹里人”小店等全新商业形态。此外,罗行艺术墟每月策划一次主题墟日,提供主题性的艺术内容增量更新,推动艺术与商业的良性互促,比如在去年的“墟游记”活动中,罗行艺术墟接待游客约1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560万元,“吸睛”又“吸金”。
激活文化基因,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艺术符号;推动社区共创,形成共建共治的氛围;通过商业反哺,吸引人才与资本回流。正是因为遵循这样的活化链条,百年老墟才能实现常来常有,常开常新,成功从“爆红”变为“长红”,把“流量”转为“留量”。
声音
暨南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焕钊:
佛山文旅产业拥有区域比较优势
近年来,佛山通过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等,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功激发了文旅发展新活力。暨南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焕钊表示,当前佛山文旅产业发展,已在珠三角范围形成区域比较优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佛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功夫文化、饮食文化、陶瓷文化等方面已取得较大的知名度。郑焕钊认为,这些文化资源是佛山相比于其他城市较为明晰的特色。
郑焕钊表示,近年来,佛山深入发掘自身文化优势,尤其是各镇街注重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街一品”,较好地融合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实现了文旅项目多点开花,为全域的岭南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从历史街区活化而成的文旅生活消费园区岭南天地,再到工业遗址改造而成的餐饮主题消费园区创意产业园,近年来,佛山打造出多个极具特色的文旅集聚区,不仅带动了城市品牌出圈,更激发了城市消费活力。据统计,2024年佛山创意产业园实现年营业收入19亿元,增速超过90%。郑焕钊认为,佛山成功打造出多个文旅产业集聚区,关键在于能够因地制宜创设有特色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郑焕钊分析,长期以来,佛山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无论从文化消费补贴还是公共文体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大、运营好,这为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其次,近年来,佛山善于捉住大众新消费的契机,在演艺经济和潮流运动等方面重点发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文体设施基础、产业工人和市民文体消费的需求,发展相关的产业,在珠三角已形成区域比较优势。
“佛山可以继续扩大文旅品牌的影响力。”郑焕钊表示,佛山可以继续加强文旅消费品牌的顶层规划,把丰富的、散点的文旅资源和场景整合为标识性强、有区别度的文旅品牌。同时加强文旅的新媒体传播和互动,尤其要借助文旅综艺、影视取景、网红传播等方式,提升公众对佛山文化的认知度。
当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成为各地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郑焕钊认为,佛山有着很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赋能文化品牌打造。
“佛山要善于将本土好故事与科技沉浸感融合起来,打造出演艺新场景,塑造新的文化品牌。”郑焕钊表示,佛山可以依托产业园区多、城市文化设施健全、科技产业多等优势,着力打造各类数字科技展,形成文化科技展与产业文旅展相结合的数字沉浸式场景的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