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贝雕等非遗技艺的文创产品。
各类红桃粿IP周边。
英歌舞IP衍生的各类文创产品。
侨批是潮汕文创产品的重要文化元素。
状元袍小香包广受消费者喜爱。受访者供图
以红桃粿、工夫茶、牛肉丸等潮汕食品为原型打造的手作冰箱贴。
在汕头著名景点——小公园开埠区里,街道上林立着各式各样的文创店铺,有供游客打卡盖章的纪念品店,还有售卖各式潮汕文化周边和潮汕特色小吃的伴手礼店。
文创界“小网红”红桃粿,被做成钥匙扣、零钱包、玩偶、冰箱贴、发夹,各种材质的手作“中山纪念亭”文创传递着复古与现代碰撞的骑楼老街韵味,潮汕美食被印刻在相框、冰箱贴、背包等摆件和实用产品中……精美的文创产品创意十足地传播着汕头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统统成为游客心中“带得走”的汕头。
“卷”起来的文创产品背后,是汕头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况。日前,汕头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正式更名为汕头市文创文旅产业协会(下称“文创文旅协会”)。“文创文旅”的融合,意味着汕头的各文创文旅单位将以更开放的视野链接文化创意与文旅产业,推动汕头本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汕头市文创文旅产业协会前身是2015年成立的文化创意协会,至今已走过十年风雨。该协会执行会长、汕头大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副院长侯陆勋表示,汕头的文创产业将步入3.0阶段,即构建完整的文创产业生态链。“作品—产品—商品,文创产业3.0生态链将连接上下游供给,将学校、设计单位、生产单位、销售场景、营销渠道汇聚在一起。”
汕头文创产业步入3.0阶段,如何更好地助力汕头文旅的发展呢?
文/图(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陈斐仪
文创市集成为“接地气”潮流聚集地
走进如潮艺术工坊主理人陈奋楷的工作室,数不清的文创产品小配件让人眼前一亮,尚未具备牛肉丸肌理的黏土丸子、十分逼真的绿色黏土生菜叶、大小不一的红桃粿、迷你版工夫茶盘模型……这些都是陈奋楷手作产品的雏形。
当他将这些小玩意儿完成组装,红桃粿、牛肉丸、潮汕工夫茶等潮汕代表性美食便成为各式各样的冰箱贴和钥匙扣流向市场。“红桃粿是我们的经典产品,今年则主推牛肉丸和工夫茶系列,这两个系列非常受市场欢迎。”陈奋楷向记者说道。
陈奋楷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从烹饪学校毕业的他具备食品雕刻技艺和面塑技艺,慢慢积攒了十余年的捏塑经验。2019年,陈奋楷带着传统面塑创作参加创意集市,然而销量并不乐观。“我们的产品主要做成家居摆件,尺寸偏大销量差,当时我观察到有许多小型文创的摊位,慢慢决定转型做文创捏塑。”
也是在这一年,陈奋楷加入了文创协会(现名“文创文旅协会”)。在他的印象中,当时汕头的文创氛围多以“市集”来营造。“那时候汕头1860文化创意园和文创协会常常举办市集和活动。”
陈奋楷提到的汕头1860文化创意园是汕头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它于2014年开园,于2020年正式闭园,在汕头文创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宝贵经验。在2020年以前,汕头文创产业通过市集和各类活动,为文创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让市民对文创有了认知和更多参与。
侯陆勋将这段时间称为文创产业的1.0阶段,此阶段的大多数文旅产品以个体商户或小作坊的形式生产和销售,因此市集的形式为文旅产品创作者提供了一个直接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但市集在扩大产品曝光度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创作者对产品广泛传播的需求。
陈奋楷表示,文创文旅协会对他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过去我作为独立文创手作人,作品的推广渠道有限,通过协会组织的文创展会、文旅活动、主题沙龙等,我的作品得到了更多曝光的机会。”
面向市场推动文创产学研资一体化
文创文旅协会定期组织的各类文创设计、文旅融合的主题沙龙或研讨会,也让会员们接触到行业内最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同时身为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外请教师的陈奋楷表示,在协会中接受的市场动态资讯,能够转化为课堂的课题,让学生的设计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陈奋楷告诉记者,文创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因此创作者具备市场敏锐度很重要,在学校授课时,他也有意识地将市场的偏好融入产品设计的辅导里。
例如,在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举办的科创比赛中,设计作品是否受市场欢迎也是打分的标准之一。陈奋楷向记者解释,“科创比赛要求参赛作品具备商业价值,学生设计的产品不仅要有创意,还要跟市场联系起来。”在他看来,文创文旅协会提供了许多市场的反馈,让他的指导更有方向性。
2018年底开始,随着汕头工业设计城的落成和发展,汕头文创产业慢慢进入2.0阶段。汕头工业设计城是以设计创新为核心,整合全产业链资源,集研究应用开发、创新孵化平台于一体的潮汕地区首座创新设计共生体。这里汇集了学校、设计单位等各方资源,构建创新设计产学研资一体化的生态链。
侯陆勋指出,汕头工业设计城是文创产业3.0生态链的雏形。他表示,在此平台,学生设计的作品精准对接到设计单位,由设计单位对作品予以优化完善,更好地进入市场,实现创意与市场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这个平台也提供系统、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指导服务,确保学生个人与设计单位的创新成果得到妥善保护。
文创文旅协会便在汕头工业设计城内。走进汕头文创互动体验平台“自作自秀”,协会下近百个会员单位的设计作品都在这里得到展示。这些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从实用的生活用品到具有艺术价值的家居摆件,从旅游文创小产品到各种布料的玩偶、背包,还有大火的英歌、红桃粿等IP周边,展现出一个文创界的“潮汕”。
“协会聚集了本土文化文旅各领域的优秀力量,着力打造汕头文创3.0生态链,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生产单位。”侯陆勋介绍,“作品—产品—商品”这一生态链,具体来说,是学生设计—设计单位完善—生产单位生产的链条,而文创文旅产业正是汇集、调动这些资源的平台。
另辟蹊径融通多方文旅资源
文创文旅协会的更名意味着文创产业将与文旅有更深的链接。记者了解到,文创文旅协会已吸收了多种类型的文创文旅人,如非遗传承人、独立设计师、文旅策划人等。如今,协会正招募更多类型的文旅单位加入,包括景区运营、旅行服务、研学培训、酒店民宿、会展服务、游戏动漫等。
布拉香氛主理人、布拉香氛文化传播(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英豪加入文创文旅协会近3年,他的品牌公司背靠某知名高端国际香水品牌合作工厂,为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提供专业代工服务。
由于家中工厂有做香氛、洗护产品等业务,许英豪对香氛行业并不陌生。“我嗅觉很敏锐,对制香很感兴趣,也想要做一些更新潮时尚有趣的内容,因此选择进入文创赛道。”许英豪告诉记者,自己非常热爱潮汕的工夫茶,希望以香为载体传递潮汕的茶文化,推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内容。
除了工夫茶香,更多潮汕的味道也被许英豪研发为香氛产品,如老香黄、红桃粿、黑卤鹅、蛇舌草、七样羹等。“许多年轻人会有猎奇的心理来线下感受‘黑卤鹅’等美食香调,一些绿叶调的香氛香水如‘七样羹’也有挺多受众。”许英豪表示,这类潮汕味道香氛会在食品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花香或柑橘调,会让人闻起来心情舒畅。
他提到“普鲁斯特效应”,指的是由气味引发、唤醒已消失的早期记忆的现象。早年在国外留学的他只要闻到潮汕工夫茶的味道,便会想起家乡、唤起家的记忆。“我们设计了一款乌龙茶的香氛产品,外观是工夫茶具的扩香石,只要在‘茶杯’里滴上茶香精油,一股单从茶的香气便扩散开来。”
许英豪表示,文创文旅协会为他的品牌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拓宽了业务渠道,也让他的品牌与众多文创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开发出香氛卡片、五行能量香囊、无国界调香等创新产品,丰富了品牌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现在汕头的文创行业越来越‘卷’,防止内卷消耗就要另辟蹊径。”侯陆勋指出,文创文旅协会将积极“走出去”:如为其他城市做文旅产品设计,扩大产品类型开发;与外地博物馆合作,将会员优质的文创文旅产品推送至多地博物馆,入驻博物馆销售体系、联合开发IP产品、入驻全矩阵商城等,为会员产品开辟更多展示及资源渠道。
█一线观察
非遗文创化:
古老技艺融入
现代潮流中
汕头老字号颜族米兰潮式旗袍推出的袖珍版状元袍、英歌战袍、五行厝角头等样式的小香包、钥匙扣在网上热卖;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潮汕人才一条街”的非遗工作室里,年轻人围着模样精巧、憨态可掬的卡通版十二生肖嵌瓷相框打卡拍照。这是“非遗文创化”浪潮下的真实图景。
近日,记者在走访中观察到,曾被贴上“小众”“传统”“古老”等标签的非遗,正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闯入现代生活。
非遗项目潮式旗袍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汕头工艺美术师颜淑仪从13岁接触潮绣,从事潮式旗袍、唐装等刺绣与服饰相结合的手工制作行业30余年。她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开动脑筋,不停‘折腾’。”
2016年,贵州黔南州妇联邀请颜淑仪将潮式旗袍带进大山做扶贫工作。而后,颜淑仪干脆将工作室开在贵州,将刺绣与当地文化结合设计出文创产品,比如公仔玩具、各类冰箱贴等。“当时我感触很深:原来非遗也可以做成文创。”颜淑仪感慨道。
从那时候起,她不仅坚持老本行——制作潮式旗袍,也积极将非遗引入文创产品的制作中:刺绣、挂画、摆件以及状元袍小香包等小饰品陆续进入市场,在小香包绣上“金榜题名、逢考必过”等字样,其吉祥寓意深得求学者喜爱。
“传统技艺和美好寓意是不变的,改变的是产品的用料、造型和用途等。”在颜淑仪看来,无论是传统服装还是文创设计,区别仅仅在于“载体”。创作出更多公众能接纳的文创产品,既保留了非遗的核心技艺,也突破了载体限制。
与此同时,跨界融合共创也是颜淑仪的创新思路之一。今年,她与香氛品牌合作,推出新品,“我将扩香木和刺绣相结合,定制香茅精油,在夏日可以驱蚊。”此外,她还根据时节,推出具有潮汕特色的香包,如端午节推出粽子形状的香包,加入香茅,符合端午驱虫辟邪的寓意;而农历7月份则推出肚兜状、石榴状的香包,庆祝“出花园”这一潮汕民俗。
“跨界融合才能产生新事物。”颜淑仪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头脑,“年轻人喜欢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会积极开发。”颜淑仪表示,自己很爱与年轻人交流,可以了解到最新潮的理念和市场的动态,也能激发出更多创新的灵感。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接班”,积极传承非遗技艺。“90后”许令余是大寮嵌瓷世家的第五代传承人。日前,她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的称号,而她则更愿意称自己为“嵌瓷工艺师”。
许令余告诉记者,自己的技艺手法由祖辈传承而来,而创作灵感则来源于父亲许少雄的作品。“父亲创作的作品都追求逼真、惟妙惟肖,他的创作出发点比较传统,我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不仅不会限制我的创作,反而非常支持我多尝试。”文创工艺品便是许令余让嵌瓷技艺从屋顶厝角头走向室内小摆件的新路子。
“传统技艺要一直传承下去,走向年轻人能接受的文创产品是必然的选择。”基于父亲擅长的动物嵌瓷大摆件,许令余设计出卡通版十二生肖嵌瓷相框,其动物形象源于简笔画,几块瓷片拼接出最简单的动物形象,既保留了嵌瓷的精湛技艺,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和趣味。
“十二生肖相框是卖得最好的嵌瓷文创产品。”学习财会专业的许令余在嵌瓷的艺术创作中还有一个习惯,便是观察消费者喜好,并根据市场偏好对产品的创作生产进行调整。
提到寓意,许令余表示,潮汕人非常讲究好意头,对嵌瓷产品的喜好也有所改变。“寓意‘多子多福’的嵌瓷圆盘如今在年轻一代中卖不动了,年轻人更喜欢象征‘大吉大利’‘平安富贵’的作品。”可以看出,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及愿望都在慢慢变化,这也让嵌瓷作品从传统工艺中焕发出了“新生命”。
“非遗文创化”是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够实现古老技艺与现代市场的有机结合。当古老技艺不再沉睡于博物馆和传统技艺馆,而是化身潮流符号,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商场橱窗中流动,非遗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保持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