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中轴线,醉美首都四月天!
中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华茶基金会”)在最近大半年内,不断接到爱国海外华人华侨对“北京中轴线”及“春节”成功申遗后表达欢欣鼓舞之情的讯息。他们为典雅壮美的首都北京献上了真挚的祝福!他们对功勋卓著、光耀丹青的老前辈及后代表达了深厚的敬意!他们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感到骄傲!更对“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感到自豪!
北京中轴线----这条被誉为全球最长且最伟大的城市轴线,2024年7月27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鼓楼直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承载了沧桑的七百载历史、彰显了醇厚的中华文明精神,完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描绘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蓝图,并以建筑与园林景观为载体,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与秩序的艺术化追求。这条古老秀美的线脉,宛如一条绵延飘逸的五色丝带,而这丝带的南端就缠绕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农坛明清皇家禁苑。
毛主席与自己的老师、育才学校第一任校长、大教育家徐特立合影
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文旅部、中宣部等单位的推动下,终于在2024年12月4日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成为人类瑰宝后,一定会有助于海外朋友加深对中国的认知,增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利于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感。”----春节文化保护和弘扬的民进中央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在“春节申遗”成功后欣喜地表示。
京城的四月底,百花盛开,万里晴空。
“华茶基金会”在其他爱心人士支持下,邀请曾经为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开国元勋后代,及老革命、老前辈、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等约30位(大部分是育才老校友),参观游览北京中轴线的沿线重点古迹之一,也曾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山川祀农神的圣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华茶基金会”常务秘书长于朝宗代表基金会全程陪同。该馆所辖古建区域的以前称“先农坛”(旧称:山川坛),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始建,历经600载风风雨雨,自1949年8月后演变成久负盛名、人才济济的“育才学校”新校址。
红色文旅参观团一行系好红领巾后在育才学校、古建博物馆的正门合影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集体追忆“育才学校”的光辉历程就显得格外富于新意。
1936年冬,华北五省日渐危急,日本继续扩大侵略,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党中央在延安高举抗日大旗,指挥军民浴血奋战。许多抗日志士奔赴前线,将幼小的子女留在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和其它中华幼儿一同都是祖国的蓓蕾、民族的未来。为解除奔赴前线将士们的后顾之忧,培养国家民族的后续希望,中央决定创办收养抗日志士子女及烈士遗孤子女的学校。
1937年2月,毛主席青年时代的老师、参加过长征的大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在延安正式提议建校。经中央批准,在他担任的鲁迅师范学校里附设了第一个养教结合的小学班----这就是北京育才学校的前身。初期全称是“陕甘宁边区保育小学”,主要招收抗战志士和英烈、前线干部的幼龄子女。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革命圣地延安,“保小”师生奉命转移,毛主席特批从保卫党中央的警卫部队中抽调骑兵班护送保小师生。过黄河、越太行、历经2000里辗转行军,于1947年 7月安全到达晋察冀边区。有关故事被谢晋导演搬上大银幕,即著名红色电影----《啊!摇篮》。
“育才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先后为学校题词,对该校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于朝宗与刘歌老前辈在育才学校北大门合影
“育才学校”培养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行业著名人士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原建设部部长林汉雄、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原轻工部部长曾宪林、原冶金部部长戚元靖、原司法部长蔡诚、原公安部部长阮崇武、原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外交官乔宗淮大使、原二炮副司令栗前明中将、原全国关工委副主任英雄女飞行员刘晓莲少将、原中国国际信托总经理、原中信实业银行及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知名音乐家施光南、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之孙作家马思蒙、著名摄影家司马小萌、著名导演谢飞、著名影视剧作家海岩、男篮明星王治郅、著名演员宋丹丹、著名演员潘粤明、电影《鸡毛信》中海娃的扮演者蔡元元、吴浮山等多名冠军及奥运会冠军等等,不胜枚举。
到场出席本次参观游览活动的嘉宾有:万伯翱(万里委员长之长子,原中国体育杂志社前社长、总编辑,原中国传记文学会会长)、朱佳木(三届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兼中国当代所所长,中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歌(原统战部副部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刘春之长子)、梁华京及司马小芹夫妇(香港学者兼周恩来生平研究专家,及著名外交家大作家司马文森之女)、谭晓阳(开国中将黄埔五期谭希林之长子)、刘鹏(新中国首任建工部长刘秀峰之次子)、彭查理及吴霜夫妇(老红军彭嘉伦将军之子,及大戏剧家书法家吴祖光和评剧表演艺术大师新凤霞之女)、李燕军(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之孙)、吴云云(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人、原全国政协常委最高法院副院长吴溉之之女)、李养廉(北京育才学校第二任校长李平之长子)、郭云秦(延安保小进京首任校长郭林长子)、陈庆立(董必武秘书陈于彤次子,开国上将李志民女婿)、高波(北京红星股份公司原副总经理)、王建玉(中国广告协会秘书处原副处长,中国第一代广告人)、刘岚(原中央供给部领导人中直育英小学首任党委书记孙统一的外孙女)、杨牧青(原三野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周骏鸣的孙媳妇)、陆海英(原中宣部教育局长陆钦仪之女)、王进江与姜飙(老知青活动专家,演艺产业专家)、李英(中铁六局财务部主管)、牛书才及杨桂环夫妇(著名画家及摄影家)、黄帝(抗日名将李宗仁将军亲属,导演,主持人)、吴素莲(著名出版编审)、李士杰(北京湖边草书店负责人)等等。
有些由于私人原因不能抽出时间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前辈纷纷表达了对该次活动的关注,当日发来贺信或者表达祝愿的有:开国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黄埔军校唯一副校长李济深之女李筱松老前辈;原国家经委主任吕东之女吕红(育才校友);著名外交家大作家司马文森之女、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原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司马小莘(育才校友);国际知名大律师、法学专家宋扬之(育才校友)等等。
嘉宾们都喜气洋洋地带上了刚送到的红领巾,象马上要踏入校门的小学生一样满面阳光地在公园大门前集体合影。大门西侧高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牌匾(罗哲文题写,师从梁思成,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东侧高挂“北京育才学校”牌匾(韩作黎题写,1956年调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原华北育才小学副校长)。这两块牌匾与庄重气派的皇家风格红墙三洞大门融为一体,见证了该古建筑群的前世今生......“红领巾”参访团一行人进大门后,沿着一条长长的松柏夹道向前徐徐观览,这条夹道向南一直通往雕栏玉砌的后殿和周边大小院落。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庆成宫、神坛......老校园内的古建筑群金碧辉煌,苍松翠柏高挺俊拔,环境幽雅如诗似画,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古柏的阴影在地面织出婆娑摇曳的图案,将大家的思绪引往“金色的童年时光”。
红色文旅参观团沿着树荫夹道向大礼堂款款而行
年过八旬的老校友老学长万伯翱兴奋地讲到:“1949年夏天后,院内的所有古建筑都分别陆续改成我们育才的大礼堂、图书馆、饭堂、教室和宿舍......那边远离大殿的平房,是解放后新建的几排教室。我一会儿要到东院男生宿舍旧址仔细看一圈......再到太岁殿去看看主题古建筑展览,太岁殿曾经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大礼堂......”
当春末的耀眼日光划过太岁殿的鸱吻,殿内展厅天顶那来自隆福寺的藻井在肃然中释放着跨越时空隧道的光芒。五色斑驳叠层的斗拱、矿物颜料精描的星图、金丝楠木雕刻的蟠龙......展开了一幅东方宇宙观的叙事画卷,更勾起了“老校友”们对少儿时代的点滴回忆。
红色文旅参观团在太岁殿大厅内,仰望木雕藻井,浮想联翩
参观活动正值谷雨时节后期,在明清两代的此时,恰是皇帝宗族引领满朝百官衣冠威仪地祭山川、祀神农大典之后。祈福风调雨顺之愿、春末播种圆满之时、静待雨后芽萌之日----仿佛我们一众参观者,已经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围篱,遥遥地瞥见另一众50年代的老育才小学生在松柏夹道的转角处半隐半现,依稀穿着白素的衣衫、踏着春鸟的节拍、唱着欢快的童歌,同样带着随风飘扬的“红领巾”,向“大礼堂”的汉白玉台阶跳跃而去......
在太岁殿外台阶上集体合影后,82岁高龄的老校友刘歌感慨道:“1949年8月15日也就是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日四周年整,中央正式选址先农坛为育才小学的新校址,以安排好烈士遗孤、延安娃娃、抗战娃娃的读书场所,一切都是崭新的,新迎来的胜利、新诞生的中国、新盛开的祖国小花朵们......今年的9月3日正值抗战80周年胜利纪念日庆典,现在回想起来,中央高瞻远瞩地以八·一五这一日本无条件投降日为育才新校选址确定日,实际上就寓意着新中国幼学一代安全幽静的读书环境是建立在无数中华民族先烈浴血拼杀基础之上的。这个特殊日子,即是对育才师生的善意鞭策,更是对学校历史轨迹的长远规划----让新校址的基石上永远铭刻着中华民族的胜利图腾,长久地激励学子始终与国与族,同呼吸、共命运,不忘过往,砥砺奋发......”
红色文旅参观团在太岁殿东区“古城大沙盘”附近合影
1953年入学的老校友朱佳木长期研究党史和新中国史,听说“华茶基金会”的同事们也在学习中国金融史,便对于朝宗秘书长说:“现在的金融学界公认,中国共产党早在陕甘宁边区时的金融理论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你们要研究中国金融史,可以多先研究一番我们党的金融史,如果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和书籍,我可以提供。......”朱老前辈同时希望基金会在吸引爱国华侨华人投资国内,建设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多做贡献。
梁华京、司马小芹夫妇曾以老校友身份给育才母校捐了10万元善款,从香港专程飞回北京参加该次红色文旅活动。梁老师特别指出:“北京中轴线,在中央方针指导下,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的持续数年努力下,能够最终在去年七月底申遗成功,进而演化成为五湖四海华人华侨瞩目的国际化事件及标志性文旅地标,和以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赤诚付出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就包括在先农坛古建筑群内几十年如一日地养护“一草一木”、爱惜“一砖一瓦”的“育才师生群体”。“育才学校”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和首都建设公园化“博物馆”的号召,将刚建国之时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古园林升级成优质模范校园后,再完好如新地腾退出来,献给社会,公益大众,功不可没......”
红色文旅参观团的万伯翱、李燕军等老前辈在展厅内踱步游览
老校友司马小芹女士深情讲述:“......昔日的马背摇篮,今天已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基地。建国后的育才学校,不负中央指示,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十分重视用恰当的形式赓续老延安精神,积极结合校史讲好红色优良传统。当年,身后这座最大的古建筑充作我们学校的大礼堂,被称为“二院”,是举行开学典礼、联欢会或英模报告会的地方。特别是报告会,别开生面,至今记忆尤新。从《我要读书》的作者高玉宝,到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从革命老前辈以及科学家钱三强到乒乓球早期著名运动员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学校还专门请冯雪峰叔叔给我们讲了鲁迅的故事,校方还通过外交部门把苏联卫国战争时的反法西斯民族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请来作专题报告,当时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这些精彩难忘的报告会开阔了学子的眼界,提升了同学们的格局,丰富了校史教育和革命教育体系,更激励了小朋友们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的激情!”
嘉宾们漫步在博物馆的室内展厅里,徜徉在曾经熟悉的教学楼、操场、图书馆之间...大家驻足在“太岁殿广场轴线”那微微凸起的长轴石板路上,凝视着老校园的一花一石,往昔的一滴一滴渐渐地浮上心头。朱佳木和梁华京等老校友相谈甚欢,共同回顾了来自南洋的爱国华侨黄石志、谢士新老师的当年课间趣事,学师语,忆同窗,不忘师恩,不舍友情。
红色文旅参观团在太岁殿(原育才学校大礼堂)台阶上合影
参观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临近中午,又组织所有的嘉宾到博物馆北大门一个茶空间,举办了一场气氛轻松、温情如春的“茶话会”。该春茗“茶话会”的主要研讨议题是:“中轴线与春节两大文化IP申遗成功后,红色文旅事业如何与首都核心区文化发展建设有机融合?”、“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如何发扬老育才优良传统、赓续家国情怀,助力祖国培育新时代高素质青少年?”。
春茗邀思绪,高朋话未来。各位嘉宾素质高、热情足,延展出不少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也提出来许多好建议。
于朝宗秘书长代表基金会,以茶代酒,秉持感佩,依次向老前辈们举茶盏、话热忱,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向到会的各位爱心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
老前辈万伯翱回敬茶礼时充满热切的希望,对基金会善意指示:“......习主席近年来在重大外事场合,一直倡导茶叙外交,以创新文化艺术形式,稳步彰显大国深邃厚重的文化风范,收效甚巨。各主要部委外事活动也日益凸显茶文化的独特意义,希望贵基金会发扬自1981年成立起的文化积淀,在协力中华文化出海及弘扬国粹艺术等领域再谱新篇章......大国友谊,如茶香绵延;以茶汇友,如春润万物......”
春末的先农坛核心大殿广场区域,宽阔舒朗,碧空万里
“......我的老父亲刘春曾经在延安和内蒙古等地长期从事民族事务管理工作,有时和我讲起少数民族地区多么重视茶文化,讲起从恰克图转道莫斯科再达东欧的茶马古道。......”老学长刘歌老师边回忆,边阐述新思路:“从大兴安岭、内蒙古、新疆、西藏,再到云贵、海南、广东、福建,少数民族风情、客家文化、高山族文化等是和茶道茶食茶医茶疗密不可分的。古时一带一路的重要边贸商品就是茶、陶瓷、丝绸等,为中国换回了大量白银外汇,为海陆沿线国家搭建了友谊纽带,茶性臻善,其功至伟。建议把少数民族地区、港澳台地区的茶文化系列文物征集到北京核心区集中向海外来宾展出,结合56个民族风的歌舞演艺,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讲好民族大融合故事,对海外宣传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新成就,响应党中央自2014年起反复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号召......我等一班老校友,已接近88米寿之龄,若能继承父辈愿景,再为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伟大事业尽一份绵力,足矣......”
香港学者、老校友梁华京语重心长地发言:“当今世界局势复杂,但风云际会自有其时!贵基金会历经44年的不懈耕耘,业已积累了遍布五大洲七大洋的爱国商会体系、友华侨领网络。要砥砺不辍,胸怀高远,在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的指导下,重点链接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贡献、对红色文旅心怀赤诚的港澳家族。香港著名企业家、影视界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就毫不犹豫地给育才捐过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楼。据我多年港澳往来学界经验所知,有相当比例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有很高的建设中华、促进复兴的热忱,只是缺少真门影响了归真之路......”对周总理思想和华侨历史研究颇深的梁老师继续展开:“我长期研究周恩来总理生平,敬爱的周总理自旅欧求学起就参与华侨工作,又是建国后海外华侨华人相关外交政务体系的奠基人......愿贵基金会秉承周总理的忘我付出精神,竭诚为五湖四海的华人华侨奔走协调、对标服务、为侨促商,海内存茶友,天涯若比邻!......贵基金会可以先牵头搞一个将“中华茶文化”与“赓续红色文化”融合的图书馆或文化中心,公益于全社会,传播予青少年!中华无处不育才,五湖四海遍校友,传承有责,茶承天地,要象古茶树一般,向阳不息,及早花开叶茂!......”
一位仪表不凡的女士老校友回忆:“......直到70年代,一直有学校组织的“少先队献花团”,那可是代表中国少年儿童的新形象给来访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或党的领导人献花,很是幸福自豪啊!有时候,在外事接待中,会巧遇周总理、刘少奇主席和陈毅外长。接受献花的著名外宾有切·格瓦拉、胡志明、邦戈、布托、巴卢库、巴列维、希尔、德钦巴登顶、苏加诺总统、西哈努克亲王等...王小怀小同学还代表学校于1953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给毛主席献过花......”
另外一位男士老校友插话说:“1964年,我们有些小同学入选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现在的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还是我们这批小演员首唱的呢!演出时,都带着丝绸的崭新红领巾,敬礼时把右手臂高高地举过头,就像今天这样......”说着,这位老校友顽皮地举起来右臂,脖颈上的“红领巾”在昔日校园的春风中摇曳,飘起的巾尾拂向老校友那满溢幸福感的面颊。“同年的10月16日,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东方红》演出后接见了我们,当周总理向我们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时,我们高兴得鼓掌啊跳啊叫啊,都快把大会堂宴会厅的地板跺塌了。当晚,我们和参加接见的同学回到学校,忍不住在第一时间把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告诉了其它同学。结果,有十几个班的同学兴奋得都没上好晚自习,和我们一起彻夜分享那激动人心的消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前辈回忆:“校园面积大,环境养护、古建古园林保护的工作十分艰巨,历届同学在校方指挥下,有序展开,更演变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历届同学都参加了校园建设义务劳动和建筑内外的巡查保护。我当时就当过义务巡查员,觉得小肩膀上扛着大大的重担,尤其是古建防火,平时都严查严守、慎之又慎......”
于朝宗与万伯翱、朱佳木、梁华京三位老前辈在太岁殿前合影留念
老前辈刘歌及梁华京老师在“茶话会”结束之时发出新倡议:“参照新校训“忧天下,启心智,扬优长”,老育才校友群里的热心人士,有义务发扬育才光荣传统,在自觉自愿前提下将“老育才人的红色精气神”向首都青少年多多推广,要不断地教育后人尊重老一辈革命先烈志士的忘我付出,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立志高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早学多练真本领!”
莘莘学子、灼灼其华,春茗佳境、回甘无穷。
参观团离开老校园之时,恰好远远地看到从博物馆园林东侧新建仿古教学楼(小学部)侧门里走出来作操的一大队育才小学生,幼学之风采,如春光般灿烂;盎然之气韵,如昔日般重现。
不知这些跑跳出来的小学生是否理解:“明清皇家祭山川祀农神”是“北京古建博物馆”的旧昔沉淀,而“育才师生常年赤心养护文保古建”才是这个新诞生“博物馆”的世纪亮色,值得大书特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辈拓荒,后辈传承。
自“育才学校”迁入“先农坛”之后的故事线,不仅展现了党中央将“育才学校”迁入该古建筑群决策的英明性,也证明了中央指导教育部制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策略的正确性。自1937年初创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起,老一辈“育才学子”从懵懵懂懂地自带延安小小火种,渡黄河、闯太行,一路艰苦行军,直到先农坛新校址内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苦读,再到将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回馈社会,充分践行了原校训“修德,启智,益美,求真”,用实际行动向全社会、向海外华人华侨界宣讲了什么是“德之先”“智之韧”“美之境”“求之纯”!
红色文旅参观团在“观耕台”附近步道讨论明清皇帝带头耕种“一亩三分地”的场景
在公园北大门临分别时,老前辈刘歌及梁华京老师特意补充说:“虽然我们老校友们年纪都不小了,但在学校面前,我们是永远青春的学生!尊长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而尊师重教更是老校友们刻入骨髓的执念!老育才的尊师观,源于老延安。毛主席对他自己的老师们都一贯地尊敬关怀,特别是对共同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延安的徐特立老师。徐老师作为我们的首任校长,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回家标注好日期,放小箱子里收藏好,这是我的私家版小小文物,本次红色文旅的小纪念。”曾任1964--1965年度学校少先队大队主席的梁华京老师特意把“红领巾”摘下来耐心叠好,放入了小挎包。“儿时的红领巾带领我们走向成年走向社会,今天的红领巾带领我们在春光中重温经典记忆之旅......”
老育才校园里的鸟鸣渐弱了,古建博物馆的红门远远地模糊了,但,老前辈们心里那一团暖意,浸融在春末夏初的煦风和畅之境,随曼妙春光而翩翩起舞......
春茗芳华开篇,茶承精彩绵延。本次参观活动,是“华茶基金会”代表海外爱心华人华侨向老前辈们学习的宝贵机会!主题“茶话会”新形式更是向老校友们致敬的七彩纽带!
本基金会调研所知,众多海外华侨和友华侨领,对北京中轴线和“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而欢欣鼓舞,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相关系列活动更是心怀经典记忆、赤诚翘首以盼。
5月1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华茶基金会”将在其后一系列80周年纪念活动中继续跟进,并与老前辈们不断交流学习。
红色文旅参观团在“具服殿”前集体大合影。该殿以前是育才学校的图书馆
中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批准、商务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唯一的全国性茶业基金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两个基金会之一。由姚依林副总理批准,由香港爱国华侨关奋发先生捐款300万港币,于1981年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姚依林副总理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
“华茶基金会”的宗旨是:弘扬茶文化,服务茶产业,促进茶经济。基金会在新时代,将“以茶汇友、茶和天下、为侨促商、募资铸梦”作为工作重心,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持续上升,“中华文化”备受环球各界瞩目。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以“茶叙外交”之礼,款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元首及政商贵宾,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形式。
据新华社在莫斯科报道,当地时间5月8日下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克里姆林宫总统办公室进行茶叙。
大国风采常态化,茶谱新篇艺术化,茶叙外交国际化!茶和天下,倡导全球安全观;以茶汇友,开启和平之路。
“华茶基金会”积极响应中央精神,在国家商务部主管下,在民政部指导下,遵照其它相关部委政策,践行基金会新时代工作重心,借“茶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国际文化”“华侨华人文化”有机融合展示中华文明底蕴,彰显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以茶礼交流传递友好情谊。努力为有需求省市在全球爱国华侨界及友华侨商界搭建交流合作、引资共筑的平台,建设祖国绿水青山,协力拉动地域内需,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竭奉绵力。
携手同行,共襄盛举。
撰稿: 于朝宗
编审: 陈晶晶
复核: 邵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