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爬过峨眉山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云海、日出、佛光堪称一绝,但要是没做好功课,半夜冻得哆嗦、被猴子抢了零食、甚至遇上消费纠纷,那可真是一肚子火。不过别慌,最近峨眉山市法院搞了个“云上金顶”普法行动,从法律咨询到生态保护,硬是把“诗与远方”安排得明明白白。
羽绒服带不带?法官连这个都管?
夜爬峨眉山最纠结的就是装备——5月的晚上到底要不要裹羽绒服?你猜怎么着,连这种问题都能在黄湾游客中心的法官工作站找到答案。法院的普法小分队不仅准备了《游客法律援助手册》,还贴心标注了沿途服务点,比如雷洞坪和金顶的温差提醒。对了突然想起,去年有个游客穿着短袖硬扛凌晨的山风,结果感冒发烧差点耽误行程,现在想想,要是早看到法院发的攻略,哪会遭这罪?
话说回来,这些法官可不止会答“穿什么”。要是遇到酒店临时涨价、导游强制购物,甚至景区摔伤索赔,他们连起诉状怎么写都能现场教学。去年“五一”就有个案例,游客在清音阁附近买了高价药材,后来发现是假货,法官直接协调商家退一赔三,效率高得让人忍不住点赞。
猴子骂你怎么办?法官教你“怼”回去
峨眉山的猴子绝对是“山霸”级别的存在,抢包、挠人、龇牙咧嘴都是常规操作。有游客开玩笑问法官:“要是猴子骂我,我能骂回去吗?”法官一本正经答:“语言攻击不违法,但动手可不行!”当然这是玩笑,真要遇上猴子抓伤,普法小分队早就备好了应对指南——第一时间就医留证,景区管理方通常投保了责任险,索赔流程比想象中简单得多。
还记得那个刷屏的VCR吗?法院用情景剧演示了“投喂零食反被抢手机”的案例,最后提醒:逗猴属于“自甘风险”,受伤可能得自己担责。你懂的,看完视频再上山,连掏手机拍照都会下意识环顾四周……
补植60株珍稀树 司法守护“双遗”生态
除了帮游客“避坑”,峨眉山作为世界双遗产,生态保护更是重头戏。2022年法院和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联手,在科研基地搞了个“补植复绿”项目——砍一棵树?那就罚你种十棵!现在去万年寺附近,能看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迎风摇曳,二级保护植物峨眉含笑也种了80多株。法官定期来巡查树苗,那架势比园丁还认真。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某起盗伐案中,被告起初不服判决,后来被带去基地参与育苗,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成活,居然主动要求多补种几棵。或许这就是司法的温度——惩罚不是目的,让破坏者亲手修复青山绿水,比罚款更让人铭记于心。
从“云上金顶”到“脚下安心”
现在的峨眉山,早就不止是“爬山看风景”那么简单。法院把服务站设到海拔3079米的金顶,法官背着法律文书爬山的背影,成了另类风景线。去年冬天有对情侣在接引殿闹分手争财物,法官愣是在雪地里调解了两小时,最后双方握手言和。游客们调侃:“这儿连分手都有人管,安全感直接拉满。”
说到生态,不得不提旅游环保法庭的“神操作”——他们对商家用的一次性餐具收费行为发起公益诉讼,现在全山改用可降解餐盒。游客们可能没注意,但手里的玉米棒子包装袋上,已经印着“无痕峨眉”的环保标语了。
法治+旅游=?峨眉山给出答案
爬过那么多名山,像峨眉山这样把“法治”揉进每处细节的确实少见。从提醒你加衣服,到帮你和猴子“谈判”,再到让破坏环境的人亲手种树,司法服务的脑洞简直突破天际。下次夜爬时,如果看到穿制服的人在发手册,别犹豫,去领一份——毕竟,能让你的旅行少踩坑的攻略,谁会嫌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