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这座黄河之畔的千年古城,不仅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孕育了无数令人垂涎的非遗美食。当你漫步在滨州的街巷,空气中弥漫的香气总会不经意间牵引着你的脚步 —— 那是邢家锅子饼的焦香在石板路上流淌,也是芝麻酥糖的甜香在青砖灰瓦间萦绕。这两种传承百年的地道鲁味,如同滨州饮食文化的双璧,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璀璨。
一、邢家锅子饼:舌尖上的非遗传奇
邢家锅子饼的故事,要从清末老滨县的西关村说起。光绪年间,邢氏家族以面食营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第四代传人邢振海突发奇想,将单页饼改良为夹馅的 “合页饼”,没想到这一创新竟成就了流传百年的美味。如今,邢家锅子饼已传承至第四代,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滨州当之无愧的美食名片。
(一)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
邢家锅子饼的制作堪称一门艺术。选用当年新麦磨制的面粉,以温水和面,反复揉打至面团光滑如缎。面团醒发后,分成剂子擀成薄如蝉翼的双层饼皮,在平底锅中用文火慢烙,待饼面泛起金黄麻子花,迅速取出保温备用。馅料的搭配更是讲究:精选本地散养鸡蛋、肥瘦相间的猪肉、鲜嫩的豆腐,佐以黑木耳、香菜、海米等提鲜,大火快炒至香气四溢。将烙好的饼皮揭开,卷入馅料后再次煎制,直至外皮酥脆、内馅软糯,一道邢家锅子饼才算大功告成。
(二)百年传承的舌尖记忆
邢家锅子饼的魅力,在于它将鲁菜的醇厚与面食的质朴完美融合。咬一口,外层的饼皮酥脆作响,内层却柔韧劲道,裹挟着鲜香四溢的馅料,层次分明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清晨搭配一碗热粥,还是午后作为茶点,锅子饼都能让人感受到滨州人对美食的执着与智慧。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道美食曾作为招待贵宾的佳品 ——1974 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滨州时,邢家锅子饼就被端上了餐桌,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二、芝麻酥糖:五代人守护的甜蜜密码
在滨州,芝麻酥糖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的传统点心,经过五代人的传承与创新,至今仍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精湛的工艺闻名遐迩。
(一)千丝万缕的糖艺传奇
芝麻酥糖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选用颗粒饱满的本地白芝麻,经清洗、去皮、炒制、研磨等多道工序,制成细腻的芝麻粉。将白砂糖熬至 200℃以上,待糖浆呈现焦黄色并泛起 “金花”,迅速倒在擦油的石板上降温。此时,制糖师傅需用两根竹棍反复拉伸糖胚,直至糖丝如银线般纤细透亮。最关键的 “拧糖拉丝” 环节,师傅们以指尖翻飞,将糖胚缠绕成 8 字形,每块酥糖最终要拉出 2800 根均匀的糖丝,根根裹满芝麻粉,入口即化。
(二)跨越世纪的甜蜜传承
常家芝麻酥糖的第五代传人常东磊,至今仍坚守着祖辈的手艺。他告诉我们,这门技艺的每一道工序都需全情投入:炒芝麻时要精准控制火候,熬糖时需紧盯糖浆的色泽变化,拉丝时更要依靠数十年的经验判断糖胚的温度。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执着,让芝麻酥糖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本真的味道。如今,除了经典的原味,桂花、山楂、蓝莓等新口味的推出,更让这道百年甜点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非遗美食的现代新生
在滨州,邢家锅子饼和芝麻酥糖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品牌推广等手段,助力这些传统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例如,邢家锅子饼已开设 7 家分店,并打破 “传男不传女” 的旧俗,将技艺传给女性传承人;常家芝麻酥糖则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滨州对外交流的 “甜蜜使者”。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也在不断探索创新。邢家锅子饼推出了小龙虾、榴莲等新派馅料,吸引了更多年轻食客;芝麻酥糖则开发出低糖、无添加的健康版本,满足现代人的饮食需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非遗美食在坚守本味的同时,也能紧跟时代步伐。
从邢家锅子饼的焦香到芝麻酥糖的甜蜜,滨州的非遗美食地图上,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它们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滨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诠释。当我们品尝这些美食时,品味的不仅是味道,更是那份融入血脉的匠心与坚守。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这些非遗瑰宝将继续在滨州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到鲁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