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有三宝,豆豉漆器和小刀”,这句流传于阳江的谚语,说明豆豉是阳江的代表之一。
01
追溯历史
豆豉古称 “幽菽”,也叫“嗜”,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关于豆豉的记载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五味调和,需之而成”,足见豆豉自古就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调味品之一。《食经》里甚至详细记载了 “作豉法” 。
阳江豆豉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相传当时崖山海战失败后,残存的宋军残部流落至阳江,因随身携带的黑豆受潮发霉,只好将霉豆经过盐水浸泡再经过处理凑合着吃,没想到这样制作的豆子竟然有独特的香味,便将“霉变黑豆佐鱼干”。风味更是十分独特。后来这个做法在当地逐渐流传开来,经过人们的制作和不断改良最终成为阳江豆豉。
02
制作工艺
阳江豆豉从形状上分为颗粒状和酱状,从颜色上又分为白豆豉和黑豆豉,黑豆豉用黑豆制作,白豆豉用黄豆制作,其中以黑豆豉最著名。阳江豆豉采用传统酿造发酵制作工艺,要经过选豆、投料、洗豆、浸豆、蒸豆、冷却、制曲、洗曲、配盐、搅拌、入埕、天然发酵、晒干、回油等十八道工序,历时40余天才能制成。在蒸豆、制曲、发酵等关键工序中,对于火候、温度、湿度的把握都需要丰富的经验。
除了传统工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是造就阳江豆豉的关键一粟。阳江位于广东西南依山傍海之地,全年平均气温保持在23℃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百分之81。温度和湿度正是豆豉发酵的温床。十分适合豆豉霉菌的生长,所产生的霉菌丝尤其旺盛,酶的分解能力也特别强,让阳江豆豉的风味更加醇厚。
03
一地风味
阳江豆豉早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可以说是当地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将豆豉与鲮鱼结合在一起,将鲮鱼油炸至骨酥,搭配阳江豆豉、陈皮丝腌制入味,这道豆豉鲮鱼是家家户户都常备的家常菜。米皮裹着豆芽、炒粉,再加上用豆豉、蒜蓉、猪油熬制的豉油皇,正是《阳江竹枝词》所云:“碌碌肠粉碌碌转,豉香引得神仙羡。”还有豆豉红烧肉,既有红烧肉的肥而不腻、香甜松软,又有豆豉的独特风味 。
除了家常菜,宴席上的一些菜品也同样需要豆豉增香。例如,豉汁盘龙鳝,阳江黄鳝盘曲如龙,淋上豆豉、酸梅调制的金汁,蒸腾间鲜香四溢。豉油山坑螺,螺肉吸饱豉汁,鲜美无比。豆豉吊烧,在鸡腔内填入豆豉、沙姜,用蕉叶包裹埋入炭灰,三小时后刨出,鸡肉带着蕉叶清香与豆豉醇厚,撕扯时汁水横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原创 舌尖上的福建:六大精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