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千年韵,传承甜蜜情。在岭南大地,荔枝的香甜不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传说,到如今高州的文化名片,一颗颗绯红的果实裹着千年时光的蜜意,从盛唐的驿道、明清的宫墙,一路跃入现代人的果盘。这颗被称作“岭南佳果”的红果,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部镌刻着历史体温、流淌着时代脉搏的鲜活史书。
博览“荔史”:千年佳果的文化密码
从古代贡品到现代甜蜜象征,荔枝的历史脉络与名人情缘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在广东茂名中国荔枝博览馆,荔枝的故事在展品与讲解中一一呈现。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字号荔枝主题博览馆,馆内分为七大展区,全面呈现荔枝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最新研究表明,荔枝起源于中国云南,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见踪迹。中国荔枝博览馆讲解员梁秋莹告诉记者,荔枝在古代是贡品,“在乾隆二十五年的荔枝分配记录中,皇太后分得两颗,其他妃嫔仅得一颗,可见荔枝非常珍贵。”此外,北宋蔡襄所著《荔枝谱》作为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记录了当时荔枝的商业价值。
荔枝与文人墨客的情缘更是脍炙人口。唐代张九龄主持修建岭南驿道,打通荔枝北运通道;白居易以“红颗珍珠诚可爱”赞美荔枝;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脍炙人口;苏轼与岭南结下不解之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动人诗篇。梁秋莹表示:“大家通常知道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但不知道汉武帝刘彻也喜欢吃荔枝。有研究表明,汉武帝最早吃到的荔枝来自南越国的进贡。”
到了现代,荔枝则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意义。如茂名打造了“520,我爱荔”的IP形象,将其与爱情挂钩,同时通过公益拍卖筹集乡村振兴资金。岭南荔枝文化的千年传承也启迪人心。梁秋莹表示:“我们要读懂一个物种的文化价值,才能发自内心地喜爱它。现在荔枝种植技术成熟、经济条件提升,大家不仅能品尝到这份流传千年的珍馐,还能更多地欣赏荔枝的历史文化价值。”
贡园传奇:皇家贡荔的千年回响
荔枝古贡园位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老荔枝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之一,被誉为“荔枝博物馆”。
贡园占地面积约80亩,园内荔枝品种繁多,有妃子笑、白糖罂、中华红、白蜡、黑叶、桂味、糯米糍等。五月中旬正是荔枝树挂果时节,大部分荔枝仍显青涩,早熟的果实已是红彤彤的模样,园内清香扑鼻,不少游人前来观赏尝鲜。
古贡园讲解员梁静怡告诉记者,如今贡园内共有39株超过500年的古荔枝树,其中9株超过千年。虽然不少古树已是中空状态,但仍然年年开花结果,所得果实清甜宜人。“这么多年过去后,古荔枝树仍然在滋养着我们。”
古荔枝树已历千年,与荔枝相关的传统文化也一并流传至今。梁静怡介绍,相传冼夫人与丈夫回乡时路过一片荔枝林,其中古树已多年未结果实,冼夫人不小心撞翻一筐螃蟹后,便将它们放在荔枝树下供奉,古树竟真的开花结果了,由此,每年荔枝成熟时节,贡园内的古树下都会摆满螃蟹、鸡蛋、荔枝等,村民们通过古老的习俗,祈愿荔枝树年年硕果累累、生活甜甜蜜蜜。
柏桥村村民何树志的家距贡园不足百米。在荔枝树下长大的他,自小便跟随大人穿行荔林,学习如何当好“荔枝管家”。如今,已是“古树守护人”的何树志每天都会巡园一次,观察古树挂果情况、有无病虫害或是人为破坏的痕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荔枝古树的技术也在逐年进步。何树志介绍,为防治白蚁,每年工作人员都会为中空的古树涂抹防虫药剂;近年来,园内也新安装了大数据装置,可以准确报告病虫害情况,方便工作人员对症下药。
“古荔枝树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何树志说,村里过去条件较差,是古树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桥村祖祖辈辈的村民都是荔枝的守护者,大家一定会接好重任,将这些古树好好地保护下去。”
四代传承:果农钟伟略的荔枝情缘与创新之路
高州甲峰农业根子荔枝产业园负责人钟伟略从小在荔枝树下长大,对这片果园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家族祖孙四代与荔枝结下了不解之缘,果园中甚至保留着几百年的老荔枝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钟伟略回忆起童年,脑海中满是种植与收获的辛勤和喜悦。他感慨道:“那时候荔枝是高级水果,吃上一颗的感觉特别深刻,至今难忘。”
从曾祖父到钟伟略,再到他的儿子,家族的荔枝事业在传承中不断绽放新光彩。钟伟略的父辈时代,荔枝销售依赖收购站和火车运输,漫长的旅途让荔枝难以保持新鲜。到了钟伟略这一代,电商的兴起为荔枝销售插上了翅膀。他通过微信接单,依托现代物流和航空运输,确保荔枝在采摘后以最快速度送达消费者手中,保留了入口即化的鲜甜。“顾客吃到的就是刚摘下的味道。”钟伟略自豪地说。
而传承的接力棒已交到更年轻的一代手中。钟伟略的儿子钟明轩今年20岁,他没有选择奔向繁华都市,而是扎根家乡、投身荔枝事业。在抖音和视频号平台上,他用镜头展示荔枝园的勃勃生机,向全国网友传递高州荔枝的甜美与故事,“我想尝试直播卖荔枝,这是家里父辈没有尝试过的销售方式。依托这种销售方式,我相信高州的荔枝能赢得更多消费者。”
文、图|记者 谭洁文 王隽杰
上一篇:原创 11点宵夜这样吃,低脂又速成,不怕胖也能睡得香
下一篇:早稻迎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