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家以“运城菜”命名的餐厅——小粥仙·运城菜正式亮相山西运城,引发不少市民前去品尝、打卡。
这是运城首家,也是山西首家以“运城菜”为主打菜品的本土特色餐厅,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运城菜”在当地菜系中的空白,也标志着地方菜的发展继续“向下”扎根,运城地方饮食文化或将以此为契机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01
首家“运城菜”餐厅诞生,地方菜走向“地市”
2024年底,选址在山西运城市“鑫地理想城”社区旁的“小粥仙·运城菜”餐厅开始营业!和大多数餐饮门店开业一定要热热闹闹,吸引更多人参与的传统路子不同,这家餐厅连开业仪式都没搞,悄默默就开卖了。
但因为主打地方菜,店内提出了一个本就存在于当地人心中,却没人说出来的全新菜系——运城菜,还是吸引很多市民自动去“尝鲜”。
第一波消费者“打卡”之后,对餐厅大加赞赏,不少人表示:“菜品好,环境好,食材好,吃过一下就记住了。”依靠这种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自发前往,“小粥仙·运城菜”生意变得红红火火。
走进“小粥仙·运城菜”餐厅,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都说运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没想到首先在这里感受到了。
复古风格的装修,新鲜绿色的食材,明厨亮灶的展示,舒服自在的氛围,给人一种强烈“错觉”:这哪里是在吃饭?分明是在享受!
整个餐厅面积超2000平,除了一楼公共区域少量卡座,其他都设置为包间。包间名字别具一格,颇有深意,每一个或结合当地历史典故,或呈现古迹建筑,皆精心打造,仅仅这一项,文化值瞬间拉满。
“小粥仙·运城菜”联合创始人秦瑜帅介绍,当初从“运城菜”切入,也是因为自己是运城人,对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多方考察尝试,决定因地制宜开发“运城菜”。
“初衷很简单,就想把运城菜做成当地人喜欢的菜,能代表运城特色,让更多人了解运城、爱上运城”,秦瑜帅说,因为没有人提出过“运城菜”的概念,所以,在寻找“运城菜”的过程中,他颇费了一番周折。
最终在“结合当地特色食材,把本地菜做的更有味”的原则指导下,推出了改进后的关公羊汤、汾酒醋焖黄河大鲤鱼、黄椒酱焗粉丝虾、汾酒红烧肉、招牌粉丝圆子、揽锅羊肉、绛州铜火锅、芝士焗南瓜、运城特色炒鸡、压锅糯米排骨等特色菜品。
“运城菜”一经推出,得到了消费者的积极回馈,小粥仙·运城菜”开业即火爆。半年多时间,成为当地人口中“运城菜”的代表。
02
政府推介,以地域美食为抓手讲好当地故事
其实,在中国菜系发展的历程中,地方菜已经成为各地“主力军”,并“向下”求破局。
如果说原来的中国菜系江湖地位皆被“八大菜系”垄断,近些年,围绕地方特色,则形成了不属于八大菜系的北京菜、河南菜等,以及台州菜、绍兴菜、潮州菜、东营菜等向地市扎根的地方菜。这些地方菜凭借不断攀升的热度,以创新性的菜品,引领地方市场“风生水起”。
纵观这些地方菜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厚重的地域文化,往往为地方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也是地方菜取之不尽的宝库。
在地方菜研究专家看来,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地方菜的助力,地方菜不仅仅关乎餐饮行业,还可以成为挖掘地域文化,扩大地域影响的强有力名片。
比如,位于钱塘江南岸的绍兴,靠着“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深厚根基,孕育出风味独特的绍兴菜;还有汉朝时期即兴起,先后历经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传承至今发扬光大的潮州菜。
如今,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进,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兼顾品质与内涵的地方菜正中消费者下怀。
运城虽然面积不算大,只是三线城市,人口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并且占据多个“世界第一”。这里有全世界最早的人类猿化石、全世界最早的运河遗址、全世界最大的铜像、全世界最大的武庙、全世界最大的制版企业。
同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拥有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中国最大的土雕大佛——金代大佛,在运城稷山大佛寺;中国最大的木雕卧佛——大阴寺木佛,在运城绛县;中国最古老的佛塔——多宝佛塔,在运城永济万古寺。
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法宝”,再有近两年频频出圈的山西文旅流量加持,“运城菜”可供开发的价值更加凸显。
日前,运城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地域美食的新主张,希望以“四菜一汤一饼”为钥匙打开运城最地道风味美食的密码,通过对河东风味的极致演绎,让更多人了解运城,爱上运城。
这“四菜一汤一饼”,分别是黄河大鲤鱼、中条山牛肉、峨嵋岭土鸡、涑水河火锅、关公羊汤、舜帝烧饼。每道菜都有特定的典故,也是当地人世世代代沉淀的美食精髓。
政府的推介和秦瑜帅提出的“运城菜”发展策略不谋而合,“四菜一汤一饼”也恰恰包含在“小粥仙·运城菜”的主打菜品中,至此,推动运城菜的发展,形成了一股自上而下的合力。
03
继续挖掘当地特色食材,做好“运城菜”
一直以来,在山西的菜系版图中,走出来的只有“山西刀削面”“平遥牛肉”“大同兔头”等一些特色菜品,并没有系统的菜品组合。
此次,“运城菜”振臂一呼打出自家名片,无疑为整个山西菜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运城菜”的出现,与其说是餐饮人的使命担当,不如说是当地人对于乡愁记忆的急切呼唤,他们用美食的方式,展示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恰好也与当下的文旅需求高度契合。
此外,“运城菜”还为本地市民提供了品味家乡美食的新机会,也将为外地游客打开一扇了解运城当地饮食文化的大门。
有消费者告诉“中国商界”,看到“运城菜”的招牌,心中自然涌出一股归属感,家乡的地道美食,让更多人吃到是一种幸福与荣耀。
当地人形容运城美食的底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跟那儿的山一样厚实,跟那儿的风一样豪迈。”面食多的数不过来,硬菜香的忘都忘不掉,每一口都是运城人的生活。
而这正是“小粥仙·运城菜”联合创始人秦瑜帅的未来目标:继续深挖当地特色食材,创新推出更多“运城菜”,以美食为媒,搭建外地人了解运城历史文化的桥梁。
在他看来,目前的努力还不够完美,但他会锲而不舍,在这个“一厘米”宽的赛道持续深耕“一千米”,让运城人爱上运城菜,让全国人爱上运城菜。(文/陈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