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荣这个名字,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陌生,但提到中国的横店影视城,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从根本上来说,横店影视城并不代表传统的华夏文化,甚至说它并未包含华夏文化的基本元素也不为过。
今天的话题聚焦在这位商人徐文荣,他有意复刻圆明园的计划,这个想法本身其实相当引人注目。复建圆明园不仅仅是为了追溯历史,更多的是为了收回当初在项目上的巨额投资。因为一旦建成,这个“新圆明园”就被定为高档旅游景区,其文化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完全是商业化运作的产物。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国家当初没有恢复圆明园的原因,并非因为缺乏资金。关键在于保留被毁的圆明园遗址,目的是警示国人,不忘国耻。然而,徐文荣提出在圆明园的原址上重建辉煌景观,这让政府陷入了困境。难道他没有理解当年国家的意图?或者说他只是在炫耀财富?
于是,徐文荣退而求其次,提出在其他地方复制圆明园的计划。政府思考后,认为既然不破坏原址,允许他去进行。相关审批随即通过,工程也开始了。
圆明园,作为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这一说法虽显夸张,但确实有其历史依据。圆明园其实是由三个园区组成,每一部分都各具特色。因此,它被称为清廷的“夏宫”,是清朝皇帝度夏的地方。圆明园内被赋予了“四十景”,而这些景点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概念,更有着实实在在的建筑和景观支撑。最著名的有绮春园、西洋楼和长春园等三大板块。这片土地最初是康熙帝赐给四子雍正的,虽然并不算最显赫的封地,但从历史角度看,这笔投资也是值得的。
雍正登基后,立刻投入大量财力扩建圆明园。雍正的建造风格大刀阔斧,与他“清廉勤政”的形象似乎有些不符。实际上,雍正通过建造这个宏伟的园林,反映出的是清朝当时对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性需求。
然而,历史上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似乎给圆明园注定了悲惨的结局。有说法称,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的起因是因为争夺一位“妓女”,但这显然是无稽之谈。更为悲哀的是,在圆明园的大火中,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这使得圆明园成了屈辱的象征。
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圆明园被焚毁并非偶然。在建设这样一座庞大的园林时,需要耗费大量的银两,而这些资金如果用来加强水师的建设、巩固国防,对于中国的军事力量来说无疑是有帮助的。然而,清廷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策,最终也为自己带来了灾难。
回到话题,徐文荣要复刻圆明园的计划,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化行为,所谓的“爱国情怀”是后来的附加品,更多是为了塑造一种公众形象。这种行为背后,反映出一种历史惯性和对文化的轻视。徐文荣本身并没有文化背景,他是一个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并非出身显赫家庭,而是靠着对商业的敏锐眼光和务实的做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有趣的是,徐文荣的创业故事也许很多人都没听过。早期他靠着挑大粪赚钱,虽然这一点在一些人眼中可能让他显得很低调,但这却是徐文荣成功的起点。他通过与当时的农村合作社合作,用农民的粪便换取粮食,打破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形成了“以物易物”的经济模式。徐文荣不仅是当地第一个将大粪作为商品交换的商人,也因此看到了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商机。
随着企业的发展,徐文荣开始承办缫丝厂,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机缘巧合之下,他了解到摄制组想要拍摄清朝题材的影视作品,便在家乡横店投资建设了一个影视城。尽管最初的横店影视城并不完美,但凭借《鸦片战争》等历史题材的拍摄,它逐渐成为了影视产业的重要基地。
而从今天来看,徐文荣所打造的横店影视城,并不是为了单纯复刻历史文化,它的核心驱动力是商业化运作。当然,后来横店逐步扩展,开始复制一系列江南水镇,依旧以商业利益为主导。徐文荣对文化的追求并非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多是资本化的运作。尽管横店影视城内有着许多文化元素,但从根本上说,它与传统历史文化并无太多联系。
回到徐文荣的复刻圆明园计划,这种做法本身就显得不合逻辑,甚至可以说是在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试想一下,如果把秦始皇的灵柩移至江南或山东,结果会如何呢?这种做法不仅荒谬可笑,也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无视。脱离了历史背景的文化,根本无法再传递任何价值。
就像圆明园的景观本身就充满了人工修饰——假山、假水、假风景,这些今天再去复制,注定无法恢复历史的真貌。最后,徐文荣的圆明园新园建成后,的确成为了一个5A级景区,但这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毫无关系。显然,徐文荣的复建并非出于对圆明园历史的追思,而仅仅是一个商业噱头,用来吸引游客并获得经济收益。
这并不意味着徐文荣的复刻工作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如果以后拍摄清朝题材的影视剧,复制的圆明园新园还是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的。但从长远看,徐文荣的复刻行为更应被视为一种商业投资,而不是对历史文化的真正传承。因此,无论如何夸耀,这项商业行为本质上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并无太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