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奇谲不奇谲,这五一佳节,本应是劳苦大众休养生息的日子,转眼间竟成了人潮汹涌的旅游大挪移。朋友圈里,不是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步履维艰,就是在长队里苦等数个时辰,只为一尝网红小食。就拿西安来说,兵马俑的坑里挤满了人头,回民街的肉夹馍恨不得按秒计售。
因此,便有人另辟蹊径,琢磨出了“逆向旅行”。与其在热门景点扎堆,不如剑走偏锋,去那些游人稀少、风光旖旎,且消费亲民的所在闲逛一番。前述那篇攻略,就推荐了一条从西安迤逦向西的自驾线路,避开喧嚣,直抵甘肃腹地。
此事本身无可厚非,迎合了人们“既渴望远游,又惧怕人潮”的微妙心绪。但细细忖度,这“逆向旅行”的异军突起,是否也折射出些许端倪?
一方面,昭示着人们的腰包渐鼓,闲暇日增。往昔,假期能在家酣睡一番已是莫大慰藉,如今,却开始精研如何玩得更具格调、更富个性。毕竟,谁也不愿花钱寻烦恼,对吧?
但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国内旅游资源配置失衡的痼疾。一提到旅游,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仍是那几处老生常谈的景点。诸如故宫、长城、西湖,若不去打卡留念,总觉有所缺憾。结果便是,这些地方常年人满为患,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而且,这种对“热门景点”的过度依赖,也使得某些地方安枕无忧,缺乏提升服务品质的内生动力。你来与不来,反正门庭若市。这种心态,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言,绝非善策。
再来剖析“逆向旅行”本身。它果真能解决所有症结吗?依我看来,未必尽然。
其一,这种“冷门线路”,一旦被热炒,便会迅速蜕变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届时,你若再想前往,或许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排队与拥堵。试想那些曾经的“世外桃源”,如今哪个不是人头攒动?
其二,“逆向旅行”对旅游服务的需求更为严苛。热门景点好歹配套设施齐备,吃喝拉撒不成问题。但某些小众线路,可能连个像样的盥洗室都难觅踪迹。这对游客的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白了,更适合资深驴友,而非初涉此道的菜鸟。
复又,这种“逆向旅行”的兴盛,亦可能加剧某些地区的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你想啊,原本鲜有人至的去处,骤然涌入大批游客,当地的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准定然捉襟见肘。届时,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亦不足为奇。
是以,要我看来,化解旅游拥堵之困,不能仅仰仗“逆向旅行”这种临阵磨枪的权宜之计。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本源上纾解旅游资源配置失衡的顽疾,使更多地方得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
这需要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升当地的旅游服务水准。亦需要鼓励企业推陈出新,研发更多具有地方韵味的旅游项目。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旅游拥堵的原因归咎于“人满为患”时,是否忽略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以及旅游服务水平滞后的潜在因素?
仅就旅游景点的厕所问题而言,便足以窥见一斑。某些景区,高档酒店林立,但洁净卫生的厕所却屈指可数。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思忖如何将蛋糕做大,让更多人得以分享旅游的乐趣。这才是解决旅游拥堵问题的根本之道。而所谓的“逆向旅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