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寺庙钟声与烤箱叮铃声奇妙相遇,当千年禅意碰撞网红烘焙,一场关于"佛系吃货"的新修行正在悄然兴起。灵隐寺的桂花糕与龙华寺的绿豆饼意外成为社交平台新晋顶流,年轻人排着队不是为烧香,而是为了一袋刚出炉的寺庙点心。这场席卷全国的"佛系烘焙热",藏着怎样的消费密码?
◎图片源自小红书@哇!噗噗bb
本文目录/ content
1:寺庙面包为啥火了?年轻人爱上朴素自然的‘佛系烘焙’
2:吃口寺庙点心也能减压?年轻人用‘吃货修行’对抗焦虑
3:网红寺庙点心冲击市场,传统面包店该学什么?
4:千年手艺与现代需求的共生密码
01
寺庙面包为啥火了?年轻人爱上朴素自然的‘佛系烘焙’
灵隐寺桂花糕:千年古刹的味觉传承
灵隐寺的桂花糕以“清甜不腻”闻名,原料仅用寺内自种金桂、糯米粉和少量蔗糖,严格遵循传统素斋“无蛋奶、无荤油”的戒律。制作时,僧人需手工筛选桂花,与糯米粉混合后蒸制,火候精准到分钟,确保糕体松软绵密。这一配方源自南宋时期寺庙斋点的记载,如今由寺内素斋坊的师傅代代传承,每年秋季桂花盛开时限量供应,成为游客必打卡的“季节限定”。
◎图片源自小红书@星期天不上发条
一位游客在社交平台写道:“咬一口桂花糕,仿佛能尝到秋天的灵隐寺——风里是桂花香,耳边是诵经声。”这种“季节限定”的仪式感,恰好击中了年轻人对“短暂美好”的珍视心理。而寺庙对原料的严苛把控,也让追求“纯净饮食”的都市人找到了信任感。有网友调侃:“连佛祖都认证的配方,比网红代言的更让人安心。”
◎图片源自小红书@一只啵啵啵
龙华寺绿豆饼:古法手作的“减法美学”
上海龙华寺的绿豆饼以“极简配方”出圈,仅用脱皮绿豆、植物油和麦芽糖,不添加防腐剂。制作时,绿豆需浸泡8小时后手工碾磨成泥,再以木模压制成型,烘烤时严格控制温度,避免焦糊。龙华寺素斋部负责人曾透露,这一工艺源自清代寺庙斋点的改良,初衷是为僧人提供清淡茶点,如今因口感清爽、低糖健康,被年轻人称为“佛系下午茶”。
◎图片源自小红书@傅米娅
02
吃口寺庙点心也能减压?年轻人用‘吃货修行’对抗焦虑
在灵隐寺,购买桂花糕需穿过幽静的竹林小径,空气中弥漫着香火与糕点混合的气息;龙华寺的绿豆饼售卖点设在百年银杏树下,食客可边品尝边听僧人诵经。这种场景将“吃”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短暂抽离,获得心理疗愈。一位杭州白领在社交平台分享:“排队半小时买桂花糕,反而成了每周最放松的时刻。”
◎图片源自小红书@宠吃不饱
有心理学家指出:“寺庙点心的走红,本质是年轻人对‘可控感’的寻求——明确的配料表、固定的制作流程,甚至限购政策,都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提供了安全感。” 一位95后消费者坦言:“职场内卷让人疲惫,但站在银杏树下等一炉绿豆饼时,连发呆都变得理直气壮。”
◎图片源自小红书@皮塔小姐
从环境氛围来说,当年轻人在此处购买并食用点心时,很容易沉浸在这种宁静之中,暂时忘却外界的纷扰,让身心得到放松,犹如一场 “吃货修行”。
从产品本身而言,寺庙点心的口感和味道有助于安抚情绪。其清淡、自然的口感,不像一些过度甜腻或油腻的食品,让人吃完后心情更加舒畅。而且在慢慢品尝的过程中,年轻人可以静下心来,专注于食物本身,通过这种简单的味觉享受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调整自己的状态。
◎图片源自小红书@沐沐
寺庙点心的口味与包装均贯彻“少即是多”的理念。灵隐寺桂花糕用油纸包裹,仅印一枚红色寺章;龙华寺绿豆饼以牛皮纸袋分装,附赠手抄《心经》卡片。这种极简设计暗合年轻人对“断舍离”的追求,有网友调侃:“吃完糕饼,包装袋都舍不得扔,当书签用了。”
◎图片源自小红书@文文超好吃
03
网红寺庙点心冲击市场,传统面包店该学什么?
寺庙点心的爆火无疑给传统面包店带来了冲击,同时也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在产品创新方面,传统面包店可以学习寺庙面包对食材的天然追求和独特配方。研发更多健康、新颖的口味,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双重需求,比如增加全麦、杂粮等元素的运用,减少不必要的添加剂,打造具有特色的健康烘焙产品。
◎图片源自小红书@炫饭小饼渣
传统烘焙店开始借鉴寺庙的原料标准。例如,上海某老字号推出“龙华同款”低糖绿豆饼,采用龙华寺供应商提供的脱皮绿豆;杭州本地品牌则推出“灵隐联名”桂花米糕,强调“零添加香精”,包装注明“寺内师傅监制”。市场反馈显示,这类产品复购率比普通糕点高30%。
◎图片源自小红书@黄油小拿铁
在文化挖掘上,传统面包店应注重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为面包注入故事和情感,就像寺庙面包所承载的寺庙文化一样,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食物,还能有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在营销策略上,不妨借鉴寺庙面包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的体验式营销。打造具有特色的店铺氛围或举办与产品相关的文化活动,让消费者在购买面包的过程中,能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从而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图片源自小红书@七月浅喜
南京一家面包店效仿寺庙的“场景营销”,在店内布置禅意茶席,推出“每日现烤”系列,每款产品附赠溯源卡片,详细标注原料产地与工艺典故。店主表示:“年轻人买的不是面包,是‘有故事的温度’。”
◎图片源自小红书@芒果mango
04
千年手艺与现代需求的共生密码
灵隐寺素斋坊近年尝试将桂花糕制成独立小包装,方便游客携带;龙华寺则开发了绿豆冰糕、绿豆奶茶等衍生品,吸引爱尝鲜的Z世代。寺庙师傅坦言:“我们不懂营销,但坚持古法就是最好的创新。”
◎图片源自小红书@小鱼小灶
2023年,龙华寺绿豆饼通过市集快闪店登陆上海新天地,单日销量破万份;灵隐寺桂花糕入驻盒马鲜生,上线首周登顶江浙沪区域烘焙榜。寺庙与商业体的合作,既保留文化内核,又打破地域限制,让“佛系美味”走入日常。
◎图片源自小红书@一只澄澄
寺庙烘焙的走红,本质是年轻人对“慢生活”与“真食物”的渴望。灵隐寺与龙华寺的案例证明:无需追逐浮夸的网红套路,回归食材本质、深耕文化底蕴,反而能击中当代消费者的精神诉求。当千年素斋手艺与都市焦虑相遇,一口朴素的桂花糕,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解药。
◎图片源自小红书@在南京搞家糯唧唧
正如一位网友的总结:“在寺庙买点心,买的不是甜味,是一份让自己慢下来的勇气。”这场“佛系烘焙热”或许终会退潮,但它唤醒的,是人们对食物本真价值的重新思考—那些需要等待的、带着手作温度的食物,永远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下一篇:西单这家店,情况还是太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