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争艳,主食百花齐放
宋朝的主食以米和面为主,南北各有所爱。南方地区盛产稻米,米饭自然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宋人对米饭的烹饪手法可谓是花样百出,各种米饭、米粥、米糕、米团层出不穷,口感丰富,令人垂涎欲滴。
据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当时就有"青精饭"、"蟠桃饭"、"雕菰饭"等各色米饭。其中,青精饭选用上等的粳米,配以青草汁,色泽翠绿,清新爽口;蟠桃饭则以糯米为主料,加入红曲粉,煮出粉嫩诱人的桃红色,再捏成桃形,惟妙惟肖;雕菰饭用的是带有斑纹的菰米,煮出斑斓的色彩,如同雕刻一般,赏心悦目。这些创意十足的米饭,不仅味道可口,而且寓意吉祥,成为宋代文人雅士们雅集时的上等佳肴。
除了讲究色相和寓意,宋人对米饭的营养搭配也颇为用心。《山家清供》中还提到一种"五色饭",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做成五种不同颜色的饭,再盛于一碗之中,不仅养眼,更能做到营养均衡。可见,早在宋朝,人们就已经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了。
与南方的米食文化相比,北方则更偏爱面食。宋朝时,北方的麦类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面粉产量也随之上升,这为面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于是,馒头、煎饼、面条等面食品种日益丰富,成为北方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在众多面食中,面条可谓是花样最多、最受欢迎的一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开封城里的面馆林立,各种口味的面条应有尽有。比如,炒鸡面是用鸡肉、黄瓜等配料与面条一起快炒而成,味道鲜美爽口;炒鳝面则是选用新鲜的鳝鱼肉,与面条一起翻炒,鲜嫩无比;三鲜面用虾仁、猪肉、鸡肉等三种肉类作为浇头,色香味俱全;笋泼肉面则是在面条上浇上用笋、猪肉等烹制的汤汁,汤汁鲜美,面条筋道,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这些常见的面条品种,宋代面馆还常常推陈出新,发明一些新奇的吃法,比如在面里加入各种蔬菜、坚果、香料等,制成什锦面、麻酱面、香料面等,口感丰富多变,广受食客们的欢迎。有些面馆甚至还会在面里加入一些药材,号称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成为一些养生之士的首选。
可以说,宋代的面食文化异常繁荣,花样之多,品种之丰富,即使放到今天也毫不逊色。这些美味的面食,不仅填饱了百姓的肚子,也丰富了宋朝的饮食文化,成为宋代烹饪艺术的一大特色。
总之,在宋朝,无论是南方的米饭还是北方的面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宋人对主食的创新与追求,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些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不仅是宋代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是宋代文化精神的写照。透过这些美食,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千年之前那个灿烂辉煌的年代,领略到宋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怀。
荤素兼备,珍馐百味争鲜
在主食品类丰富多样的同时,宋代的荤菜也不甘示弱,各种肉类、禽类、水产品争奇斗艳,纷纷登上宋人的餐桌。其中,羊肉和猪肉是最受欢迎的两大肉类食材。
在宋代,羊肉被视为珍贵的食材,通常只有贵族和富商才能享用。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记载,当时的羊肉菜肴多达四十余种,可谓花样百出。比如,"羊四软"是选用羊的心、肝、肺、肾等内脏,配以香料炖煮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蒸软羊"则是将羊肉切成薄片,用米酒、酱油等调味,再蒸至酥烂,入口即化;"吹羊大骨"是选用羊的大腿骨,用高压锅炖煮至酥烂,再吹去骨头,食用方便;"大片羊粉"则是将羊肉剁成肉泥,裹上面粉,下锅油炸,外酥里嫩,味道鲜美。这些羊肉佳肴不仅味道上乘,而且讲究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手法,可谓是现代"全羊宴"的鼻祖。
与昂贵的羊肉相比,猪肉则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宋代的猪肉价格相对亲民,烹饪方法也更加多样化,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一位猪肉美食的发明者和推广者。他发明的"东坡肉",选用肥瘦相间的猪五花肉,用酒、酱油、糖等调味,再用文火慢炖数小时,直到肉质酥烂,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这道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寓意深远,"东坡"二字寓意"洞中烹龙猪,坡上煮鸭鹅",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美满。
除了东坡肉,宋代还有许多以猪肉为主料的美味佳肴。比如,"荔枝肉"是用猪里脊肉剁成肉泥,捏成荔枝形状,裹上蛋黄液下锅油炸,外表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形似荔枝,味胜荔枝;"烧猪肝尖"是将猪肝切成薄片,用酱油、糖等调味,再快火煸炒,肝片鲜嫩,酱汁浓郁,口感丰富;"猪肚包鸡"则是将鸡肉、蘑菇等馅料填入猪肚内,再用线扎紧,用高汤炖煮而成,鸡肉鲜嫩,猪肚软糯,汤汁浓郁,堪称一绝。
除了猪羊肉,宋代还盛产各种禽类和水产品。家禽如鸡、鸭、鹅等,野禽如鹌鹑、鹧鸪、鸽子等,水产如鱼、虾、蟹、贝类等,都是宋人餐桌上的常客。宋人对这些食材的烹饪方法也是花样百出,或炖或炒,或烧或炸,变化多端,各具风味。
比如,"子鸡酱"是选用刚出生不久的小鸡,配以酱油、糖等调味,用文火炖煮,鸡肉鲜嫩,酱汁浓郁,营养丰富;"樱桃鸭"是将鸭肉切成薄片,用樱桃酱腌制,再快火炒制,色泽红艳,酸甜爽口;"糟鹌鹑"是将鹌鹑肉用酒糟腌制,再用葱、姜等调味蒸煮,肉质鲜嫩,糟香四溢;"蟹粉狮子头"则是将蟹肉与猪肉剁成泥,捏成球状,再用高汤炖煮,肉丸鲜嫩,蟹粉鲜香,汤汁浓郁,令人食指大动。
可以说,宋代的荤菜品种之丰富,烹饪手法之多样,即使放到今天也毫不逊色。这些美味佳肴不仅满足了宋人的口腹之欲,也展现出宋代烹饪艺术的精湛水平。透过这些菜肴,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宋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在烹饪技艺上的创新和进取精神。这些传承下来的美食,不仅是宋代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
斋粥清供,素食养生之道
宋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荤菜珍馐,素食文化也十分发达。无论是出于宗教信仰还是养生需求,宋代的素食爱好者都创造出了一系列美味而又清淡养生的素食佳肴。
宋代的蔬菜品种非常丰富,不仅有我们今天熟悉的白菜、青菜、芹菜、萝卜等,还有一些今天少见的品种,如苋菜、苦菊、慈姑等。宋人对蔬菜的烹饪方法也十分讲究,注重保留蔬菜的原汁原味,同时又不失创新。比如,"油焖笋"是将新鲜竹笋去壳切块,用油、盐、糖等调味,再用文火焖煮,直到笋块吸收调味汁,变得香糯可口;"菊花豆腐"则是将豆腐切成菊花形状,配以黄花菜、木耳等,用高汤煮至入味,清淡鲜美,养颜美容。
除了蔬菜,豆制品也是宋代素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豆腐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不仅有我们熟悉的板豆腐、皮豆腐,还有豆腐干、豆腐丝等多种变化。宋人对豆腐的烹饪方法也是千变万化,或炖或炒,或煎或炸,变化多端。著名的"麻婆豆腐"就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四川一位姓陈的寡妇所创,她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辣椒、花椒等香料,再用猪肉末煸炒,辣而不燥,麻而不苦,鲜香爽口,成为了家喻户晓的famous dishes。
"东坡豆腐"是苏轼发明的另一道豆腐名菜。他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笋、蘑菇等食材,用高汤煮至入味,再淋上一层辣油,色泽红亮,口感嫩滑,营养丰富。据说,苏轼在创作这道菜时,曾兴奋地说:"东坡居士能断谷,此味可当三月粮。"可见他对这道菜的喜爱程度。
除了豆腐,宋代还有许多精致的素菜佳肴。比如,"三鲜酿豆腐"是将豆腐切成方块,中间挖空,再将虾仁、蟹肉、鱼肉等海鲜放入豆腐内,用高汤蒸煮,豆腐鲜嫩,馅料丰富,口感一流;"百合酿山药"则是将山药和百合切成细丝,用粉皮包裹,再配以笋、香菇等蒸煮,清淡养胃,补肾益气;"罗汉斋"更是集各种蔬菜、豆制品之大成,选用茄子、青椒、豆腐、面筋等十余种食材,用香油、酱油等调味,炒制而成,色彩斑斓,营养全面,堪称素食中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素食文化还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佛教徒忌荤茹素,因此催生出了许多精致的素斋佳肴。而道教讲究清静无为,也推崇素食养生。宋代著名的茶圣Lu Yu就是个素食主义者,他在《茶经》中提倡"以茶代酒,以素代荤",认为素食清淡,有利于养生健康。在他的影响下,素食风气愈发盛行,许多文人雅士也开始追求"斋粥清供"的隐逸生活。
总的来说,宋代的素食文化异常发达,品类丰富,烹饪技艺精湛,不仅满足了宗教信仰和养生需求,也丰富了宋代的饮食文化。这些素食佳肴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清淡养生,体现出宋人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即使放到今天,这些素食美味也不过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透过这些饮食遗存,我们似乎能够触摸到千年之前宋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他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一份淡泊宁静、回归自然的情怀。这种理念,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许更加弥足珍贵。
茗茶佳饮,冷热甜品争辉
除了主食、菜肴之外,宋代的饮品文化也十分发达。在这个茶文化鼎盛的朝代,品茗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对茶情有独钟。
宋代盛产多种茶叶,品类繁多,各具风味。比如产自浙江的"北苑贡茶",采自皇家御苑,芽叶嫩绿,香气高雅,是宋徽宗钦定的贡品;而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色泽乌红醇厚,滋味甘醇,被誉为"茶中之王";蒙顶山的"蒙顶甘露",汤色清亮,叶底嫩匀,口感鲜爽,堪称一绝。宋人对这些名茶趋之若鹜,争相品鉴,并总结出品茶的三道工序:"烹、点、斗",讲究茶汤的色、香、味,追求极致的品茗体验。
宋代的斗茶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常以斗茶会友,以茶会友。著名诗人苏轼就是个中翘楚,他在《斗茶歌》中写道:"宜瓷不宜匏,宜水不宜醅。眉峰碧聚,齿焰红生。"生动描绘了斗茶时的热烈场景和品茗的细致讲究。苏轼还创作了许多以茶为题材的诗文,如《述古三首》之一:"何须檀板共金樽,只有新茶敌万钟。"表达了他对茶的喜爱和推崇。在他的影响下,以茶会友、以茶述志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的时尚风潮。
除了传统的茶饮,宋代还流行各种新式茶点。如"龙团",是用龙井茶和糯米粉制成的茶点心,外表碧绿,内里松软,清香扑鼻;"茶锅饼"则是用绿茶和面粉烙制的薄饼,酥脆可口,茶香四溢;"茶馓"是用茶叶、面粉、糖等制成的小点心,形状美观,口感酥脆,是下午茶的绝佳搭档。这些创新的茶点不仅口感上乘,而且将茶文化与美食文化巧妙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茶饮,宋代还盛行各种冷饮甜品。宋代商业发达,京城汴梁的冷饮店遍布大街小巷,出售各种别具一格的冷饮甜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最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鉴",用牛乳、蔗糖、芝麻、沙冰等制成,口感细腻爽滑,香甜冰凉;"冰如意"则是用蜜饯水果和蜂蜜、冰块混合而成,酸甜可口,消暑解渴。除了这些果汁冰品,宋代还有许多独特的冷饮,如用荸荠、莲子、甘蔗等熬制的"凉粉",爽滑清甜;用薏米、茯苓等中药材煮成的"药水",苦中带甘,利于消暑养生。
除了冷饮,宋代的甜点也是五花八门。如"桫椤粉",是用桫椤树的果实磨成粉,再加蜜糖、香料制成,甜而不腻,润喉清心;"棋子松子糖"则是用松子仁裹上麦芽糖,做成棋子形状,香甜酥脆,让人停不下口;"桂花糕"是用糯米粉、蜂蜜、桂花瓣蒸制而成,松软香甜,赏心悦目。文人墨客们对这些精致甜品也是情有独钟,苏轼在《惠州一绝》中写道:"新荔枝,旧荔枝,荔枝甘露最相宜。"对荔枝甘露赞不绝口。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不少养生保健的特色饮品。如"酒酿"是用米酒酿制的甜汤,加入枸杞、桂圆等滋补品,香甜暖胃,有养生益寿之效;"羊羹"是用羊乳、蜂蜜、芝麻等熬制的糖浆,甜美浓稠,可滋阴润肺;"酸梅汤"则是用酸梅、陈皮等泡制而成,酸甜生津,有生津止渴之功。这些保健饮品结合了中医养生学说,不仅口感独特,而且有益身心,备受宋人推崇。
总的来说,宋代的饮品文化异彩纷呈,融合了茶饮、冷饮、甜品等多种形式,不仅口感上乘,而且注重养生保健,体现出宋人追求健康、注重生活品质的生活理念。透过这些饮食遗存,我们似乎能够窥见千年之前宋代市井的烟火气息,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传统饮品,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虽已失传,但其背后的匠心独运和对生活的热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味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