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益阳市资阳区交出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五一”期间资阳区接待游客约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2400万元,其中益阳明清古巷景区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更是吸引了湖北、广东等地游客专程打卡。这个坐落在益阳“母亲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正以“非遗活化+时尚表达”的创新模式,成为资阳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益阳明清古巷“五一”期间人气火爆
古韵新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5月2日,月明广场响起震天锣鼓。10米长的“巨虾”在舞虾人的操控下腾跃翻飞,引得游客连连喝彩。“既威武又灵动,就像看到农耕文化活起来!”武汉游客王先生举起手机全程记录。
非遗民俗表演“虾子起拱”现场人气爆棚
簪花巡游
古巷的活化不止于展示。在非遗一条街,游客可体验洞庭木雕、益阳套色剪纸等传统技艺;汉服花朝节活动中,“十二花神”簪花巡游,与明清建筑相映成趣。“我们创新采用‘老场景+新玩法’模式,融入互动元素,让游客可看、可听、可参与。”益阳明清古巷营销副总经理徐跃楚说。
跨界融合:老街区的年轻表达
夜幕降临,古巷迎来另一番景象。激光投影将月明楼外墙化作动态画卷,电音派对与传统建筑碰撞出奇妙火花。“没想到古巷夜生活这么潮!”00后长沙游客小林在朋友圈晒出光影大片。数据显示,夜间客流占总量的48%,带动周边餐饮收入较上月增长50%以上。“管家婆”门店单日销售额突破4万元;摊位如“资阳小吃”在小长假期间更是创下22余万元的营收。
益阳明清古巷电音派对嗨翻全场
资阳区这种创新融合贯穿整个假期,在紫薇村的青年音乐会上,花鼓戏与民谣同台演绎;非遗剪纸工作坊里,传统纹样变身时尚文创。资阳区文旅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谢静表示:“五一假期,资阳区以景区为舞台,推出‘日游非遗古巷、夜观光影大戏’系列文化大餐,在喜庆热闹的烟火气中,沉浸式感受深厚历史底蕴,真正使非遗‘活起来’,文旅‘火起来’,消费‘热起来’。”
暖心护航:服务细节铸就口碑
面对客流高峰,古巷入口的“志愿服务区站”提供免费导览图、应急药品,38名“红马甲”志愿者穿梭疏导;区环卫中心延长保洁至23点,并增加人员及清运频次,维护环境卫生;全区机关单位对游客免费开放停车位,协调增加公交车班次,动态调整发车频率,提升游客出行效率;益阳交警资阳大队加强巡逻管控,引导车辆通行及规范停车……“从停车到游玩都很顺畅,体验超出预期。”常德游客刘女士的点评道出服务真谛。
资阳区环卫工人及时清扫益阳明清古巷周边
这种精细化运营带来持续效应,“五一”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古巷客流仍保持在1.5万人次以上。
从一条古巷的焕新,到全域文旅的升温,资阳区正以守正创新的实践证明,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老街巷也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资水之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