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海风轻拂过“五月的风”,大珠山的杜鹃染红了山峦,奥帆中心帆影点点……这个“五一”假期,青岛以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旅盛宴,向世界递出“诗与远方”的邀请函,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书写着“流量”与“留量”兼得的城市答卷。
国际化坐标下的文旅格局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内,“爱达·魔都”号与“招商伊敦”号双星闪耀,搭载着来自日韩、上合国家的游客开启海岸巡游。2024年,“爱达·地中海”号、“蓝梦之歌”号等4艘邮轮在青岛累计运营21个航次,基本实现“月月有船、旺季不断档”的常态化布局。出入境游客7.1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五位。2025年计划运营邮轮航次将超40个,较2024年增长近一倍。随着航线密度持续提升,青岛正以邮轮经济为引擎,加速释放“国际会客厅”的文旅势能。
“爱达·魔都”号邮轮。图源:“文旅山东”微信公众号
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叙事不止于硬件。八大关历史街区的多语种智慧导览系统,让法国梧桐掩映下的百年建筑开口“说话”;青岛明月·山海间登上韩国电视台,打铁花、花神巡游等特色表演项目深受外国群众喜爱,吸引越来越多海外游客前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不必说青岛啤酒博物馆里,韩国游客举着“樱花限定款”原浆与德国游客碰杯的场景——当文化认同超越语言隔阂,“好客”便成为世界通用的情感货币。
场景革命激活城市DNA
夜幕下的西海岸,文旅新图景正在擘画。在2025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签约的青岛“丝路千古情”大型演艺项目,计划以13亿元投资打造集演艺剧场、文化体验街区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未来将通过《丝路千古情》歌舞剧重现胶州湾的千年航程,串联起齐鲁文化、海丝文明与上合元素。而在老城区,银鱼巷的爵士乐与劈柴院的胶东大鼓隔街唱和,百年里院变身剧本杀实景剧场,年轻人手持“城市漫游手账”收集着建筑印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恰如青岛文旅的AB面:既敢投资打造“北方旅游新地标”,又懂得用微更新留住城市烟火气。
影视IP的赋能更显精妙。202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首次离京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标志着这座城市从“天然影棚”向“影视工业标杆”升级,获国家层面“电影之都”定位背书。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的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及亚洲顶级万米单体摄影棚,支撑了《流浪地球》《封神三部曲》等重工业电影的拍摄,累计贡献票房超387亿元。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将《封神》拍摄场景西岐城墙等策划打造为大型体验乐园,以封神IP串联多元文旅业态。2025年4月华表奖期间,西海岸新区核心区域酒店预订率超90%,星光岛、东方影都等景点单日游客量破50万人次,影视主题打卡地的纪念品店等消费场景销售额激增200%,实现“影视流量”向“文旅留量”转化。
青岛西海岸新区东方影都。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海天之间的无限可能
当“海上看青岛”航线新增低空飞行体验,当“极地之光·青岛海上摩天轮”的30个360°全景透明轿厢变身“空中乐园”,这座城市正重新定义“海”的维度。“五一”假期期间,帆船研学、海钓体验等海上项目成为游客热门选择,印证了深度体验需求的持续升温。而在陆地上,藏马山的“零碳汽车生活展”与“樱花节”碰撞出“绿色文旅”新火花,新能源汽车穿梭花海的画面,恰是青岛生态与科技共融的生动注脚。
藏马山2025年樱花节暨首届“零碳汽车生活展”。图源: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
年轻人的文旅偏好催生更多“破次元”玩法。更值得关注的是“谷子经济”的崛起:青岛方特“国创动漫节”以游戏、国漫、国风打造次元狂欢,哪吒、熊出没等经典IP形象与近百名Coser巡游互动,搭配王者英雄见面会、动漫宅舞夜、次元狂想烟花秀等多元场景,构建“白天逛花游园、夜晚光影狂欢”的全天候体验,吸引大量Z世代游客与NPC互动打卡。“五一”期间,经典奥特曼主题展作为山东首展亮相青岛,以沉浸式体验激活Z世代消费,为城市文旅注入年轻化活力。
随着“五一”假期进入尾声,青岛文旅交出的不仅是一份份亮眼的数据成绩单,更展现出一个国际滨海文旅名城的发展范式:用文化厚度抵抗同质化竞争,以场景创新打开价值空间,靠服务精度赢得长远口碑。当海风继续吹过红瓦绿树,当“诗与远方”的故事持续生长,这座城市的文旅篇章,正书写着未完待续的精彩。
(大众日报·风口财经记者 耿伟杰)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