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的韶山冲,松涛如海。
笔者踩着露水浸润的青石板路走向铜像广场,恍惚间听见历史的回声在山谷间回荡。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广场上已伫立着几千个虔诚的身影,白发老者扶着拐杖,年轻父母牵着孩童,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们在此刻都成为历史的朝圣者。
青松翠竹簇拥的伟人铜像在晨曦中愈发巍峨,衣袂间似乎还挟着湘江的风雷。一位身着旧军装的老人颤巍巍地整理花篮缎带,鲜红的"人民万岁"字样在晨光中跳动,恍若当年天安门城楼上的回响。献花队伍如长龙般蜿蜒,每一朵鲜花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思念,鞠躬时衣料摩擦的窸窣声汇成独特的祭奠乐章。有人度诚地向伟人像磕头礼拜,有人祷告,请伟人保佑家人幸福安康。伟人已成为大众心中的神,成为守护人民幸福安康的守护者。
拜谒伟大铜像后,大家又都急切地向韵山冲涌去。沿着蜿蜒的田埂走向伟人故居,三月的油菜花浪里浮动着青瓦土墙。排队的人群在春寒中呵出白雾,却无人焦躁。门槛上深深浅浅的脚印叠印着八十载光阴,天井里那方石磨依然保持着1959年主人最后一次回乡时的模样。忽然听见少年清亮的嗓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转头看见身着校服的湖南学子正在木棂窗前宣誓,他们胸前的团徽与窗棂漏下的光影交相辉映。
正午阳光穿透故居的雕花木窗,在讲解员指间的激光笔里,我看见了奇妙的时空叠影——光束落处的蓑衣斗笠化为延安窑洞的油灯,粗瓷碗里的辣椒幻作西柏坡的地图,堂屋方桌上的茶渍晕开成开国大典的礼花。屋后池塘泛起涟漪,倒映着排队人群的现代衣着,却与塘畔老柳垂下的新绿浑然一体。
离开发黄的家书与磨损的农具,回望这片被春雨浸润的红土地,忽然懂得何为"埋骨何须桑梓地"。伟人故居不是终点,而是民族精神的起点。当暮色中又一批献花者点亮电子蜡烛,荧荧光点连成星河,我听见松涛间响起新的回声——那是少年们在研学手册上写下的誓言,是游客相机里定格的沉思,更是新时代追梦人接续奋斗的脚步声。
(图片:江苏刘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