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博物館閉館之後,僅50名參觀者入內,在博物館場景中進行一場與歷史、文物相關的主題活動,並且在博物館內搭帳篷住宿一夜,你願意嗎?還有,住在古墓博物館,挨著古墓睡覺,這又是什麼樣的感覺?
澎湃新聞獲悉,古都洛陽的四傢博物館將於下月聯合推出“古都研學——全國首個歷史人文類博物館夜宿項目”。該項目是作為今年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的重頭戲推出。消息公佈後不僅吸引文博愛好者的目光,也引發近幾年方興未艾的“研學旅行”的討論。
洛陽古墓博物館
近年來,各種形式的研學活動方興未艾,洛陽的博物館推出的夜宿項目無疑也是形式多樣的研學項目之一,隻不過它融合瞭“博物館夜間開放”“沉浸式戲劇”“劇本殺”“露營”等時下最熱門的文旅元素,算是一次文旅活動的大膽創新。有資深“劇本殺”迷躍躍欲試,覺得這會是一次難得的體驗機會;也有文博愛好者認為1688元的活動定價過高,讓人望而卻步。而一位活躍於滬上的資深文博愛好者則直截瞭當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支持但不會去嘗試。“因為該項目是以體驗為主,而我想獲得的是更為豐富的知識性的內容。”
現實版“博物館奇妙夜”,誰會買單?
“古都研學——全國首個歷史人文類博物館夜宿項目”由古都洛陽的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四傢博物館參與,計劃於今年4月上旬首推,遊戲玩法包括:沉浸式戲劇、劇本殺推理遊戲、中國傳統遊戲以及研學主題課程等。
首場活動為將於4月8日在洛陽古墓博物館舉辦的“古墓探秘”主題活動,活動僅50人參與。觀眾於18:00進場,從18:30-22:30開始劇本殺環節,之後分配帳篷夜宿博物館,次日7:30整理離館。
據官方遊戲介紹,“古墓探秘”由一群遊客在洛陽古墓博物館參觀時,體驗“時空回溯儀器”回看千年前的景象,然而儀器發生重大故障,大傢掉進歷史與現實交界處的時空裂隙,必須運用儀器的“歷史波動轉換”功能,讓長眠於此千餘年的古墓主人復活,向其瞭解解決危機的辦法……
海報
洛陽博物館的“神秘客——文物守護計劃”包括文物擬人演藝+劇本推理遊戲,五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結束瞭在洛陽博物館一天的參觀,廣播卻提醒在晚上7點將有一個特展在洛陽博物館展出。正在遊客們翹首以盼特展拉開帷幕之時,文物工作人員驚訝地發現幕佈下的展櫃裡竟然空空如也……
海報
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夏都奇譚”則會在閉館後入夜時分開始,從博物館中將傳來青銅碰撞之音,館中碎影遊離……不知其後續情節如何?單憑這遊戲描述,便覺充滿“懸疑”色彩。
談及項目設置初衷,承辦該項目的洛陽某旅行發展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張女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現在不少年輕人喜歡劇本殺活動,所以公司在當地文物部門的支持下,選擇瞭把博物館和劇本殺結合起來。在此背景下,公司和多傢博物館,推出瞭“博物館奇妙夜”的劇本殺夜宿項目。張女士表示,“博物館也非常願意嘗試這種模式,希望在傳統遊覽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增加體驗感和沉浸感”。
海報
如此規模的歷史人文類博物館夜宿項目此前並不多,但是在自然博物館開展類似的夜宿活動卻並不鮮見,此前重慶自然博物館和浙江自然博物院都曾以恐龍為主題開展夜宿活動。上海海洋類的水族館也曾推出面向學生群體的夜宿活動。
滬上某海洋水族館“海底奇妙夜”項目
市民陳女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的孩子在去年暑假曾參與上海的一個“海底奇妙夜訓練營”項目。參觀當天老師先帶領進行一整天海洋生物知識的“大轟炸”,入夜後則鉆進自己的專屬睡袋,睡在神秘的海底世界,孩子們睜開眼就能見到平日遙不可及的海洋生物在眼前遊來遊去……“這個項目的收費不菲,但是通過這樣的獨特體驗,加深孩子對所學海洋生物知識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認為還是物有所值的。”陳女士說,她希望類似的文化研學項目可以多多益善,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消費需求。
滬上某海洋水族館“海底奇妙夜”項目
對於上述洛陽古都研學項目,有資深“劇本殺”迷躍躍欲試,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體驗機會;也有文博愛好者認為1688元的活動定價過高,讓人望而卻步。市民何先生是一位活躍於滬上的文博愛好者,他會為瞭一傢博物館或一個必看的展覽不惜“打飛的”全國“追展”,同時他也是一名博物館志願者、文博活動的召集人,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近期有去洛陽的計劃,但是應該不會去參加。”“因為去一次不容易,想得到的是更為豐富的知識性的內容。”他認為,該項目的受眾更多的可能會是那些初次來拔草,以體驗為主的人,並不是像他這類以知識學習為主的持續關註者。不過他認為博物館推出該種形式的研學項目還是值得嘗試,“畢竟是市場行為,那就讓市場來說話。”“我覺得這類活動針對人群的層次可能不太一樣,所以博物館教育的引導更加需要細化。”何先生說。
應鼓勵博物館展覽、活動創新
“博物館夜宿項目”以其新穎的形式吸引瞭不少人的關註,大有“未舉辦先火爆”的態勢,然而其1688元的高定價卻令不少人躊躇。
據此前媒體相關報道,該項目的高定價可能與高昂的支出成本直接相關,“這樣的劇本應該是獨傢定制,是行業裡收費最高的一種。”這種由沉浸式戲劇、中國傳統遊戲和夜宿構成的一整夜體驗,確實是需要較高成本的。僅僅獨傢劇本的定制,就需要作者在劇本中融入其館藏文物和特定的歷史知識,還要結合博物館的實景創作,這樣的劇本在業內一般都是“六位數起步”。
海報
而運營、人力等成本也不容小覷。今年2月11日起,上海博物館每周加開兩個夜場,一個夜場光場地運營支出就超過5萬元,每次需要50—100名工作人員加班。
一些質疑的聲音表示,這樣的高價活動會影響博物館的功能發揮:“博物館應該是公益的、社會效益第一的。如果這個價格的活動反響很好,那麼今後誰還願意花力氣在免費的活動上?”
國有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機構,理應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其在應對新的社會形勢,開展展覽、活動的創新時也總會面臨公益性的“拷問”。
近年來,國傢層面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鼓勵文博單位積極創新,《博物館管理辦法》中曾多次提及這一點,如其中第三十條就明確“鼓勵博物館研發相關文化產品,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開展專業培訓、科技成果轉讓等形式的有償服務活動”。
今年1月,上海博物館開啟瞭自2008年國有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政策以來上博的首個收費特展,市場反饋熱烈。
業界人士表示,博物館特展收費跟博物館的公益性其實並不沖突。在國傢政策法規層面,國傢和地方均未禁止展覽收費,國傢相關文件明確規定,一些按照市場化運作舉辦的特別(臨時)展覽,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門票價格。而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機構,其收費主要以覆蓋人財物成本為主的公益性票價。
如何開展“研學旅行”?
近幾年,隨著國內文博考古熱的掀起和市民對於文化消費的需求,各種形式的研學項目可謂方興未艾。業內人士認為,研學是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其本質上是有別於學校課堂教育形式的另一種節奏下的學習體驗,它能讓人在比較良好的,輕松的氛圍裡獲得學習體驗。研學最初是由教育系統提出,也受到國外的一些影響。日本有著很完整的研學體系,整個社會的配套服務也做得很好,這種研學活動對於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談及研學活動時表示,研學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應該鼓勵。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公共性是其基本屬性。博物館要具有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而無論研學、展覽、教育活動都是其為公眾服務的一個具體表現。
他認為,博物館首先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要提供平臺;其次把自己的規則要求說清楚;第三,對於博物館自身沒有的資源,要允許更多的社會機構,用商業和非商業的方式來利用,同時也不能完全依賴社會機構,要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一位高校專業人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談到,我國各級各地政府都在引導和扶持“研學旅行”,並希冀在收費、安全保障、教育模式等方面突破,既充分體現活動的公益性,又保證安全和效果。更重要的是,探索從活動到機制建設的進階。
“對博物館而言,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其研學活動和項目即便收費,基本也是以覆蓋人財物成本為主的公益性收費,遠低於社會機構的。但無論是博物館為主體開發的研學旅行、還是社會機構的、抑或是兩者或多方合作的,其關鍵是達求‘教育性’,也即充分依托博物館‘基於實物學習’的獨一無二性。”該名專業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