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起名絕技,不知道養活瞭多少風水大師。
不僅是人名,地名如何定奪,也需要仔細斟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改過名字的城市不在少數。有的改好瞭,有的改瞎瞭。
其中有這麼一群城市,境內有一個景點太過有名,甚至蓋過瞭城市的名字。這個城市就一不作二不休,直接把景點的名字拿來當瞭自己的大名。
是非利弊,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一般來說,改名後,這個景點會更加出名,但境內的其它景點、特產,甚至地區文化,變得不好宣傳瞭。
下面這10個因景點改名的城市,哪些改糟踐瞭?歡迎評論。
黃山市
中部大省安徽,名字是安慶、徽州兩府各取一字合成的。如今,“安”已不再是省會,“徽”更是改作它名,安徽這個省名,怕是也該改瞭吧?
古徽州,是徽文化的發祥地。徽派建築,在古典建築中獨樹一幟,辨識度很高;徽劇是京劇的前身,現在還具有不小的地方影響力;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可以說,即使拿掉黃山,徽州也是非常有名的。
隻不過,這個徽州,現在已經改名為黃山市瞭。改名的原因,不用猜也知道:想利用黃山這個金字招牌,大力發展旅遊業。
黃山確實當得起一切贊譽,說它是中華第一名山也不為過。黃山風景優美,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被稱為“五絕”,一年四季的風景都猶如一幅水墨畫。它是首批國傢級風景名勝區、5A級旅遊景區,並且入選瞭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
在黃山市,黃山景區一傢獨大,名聲響亮,人氣高漲。不過事實上黃山的旅遊資源並不隻限於黃山,境內尚有西遞、宏村、唐模、呈坎、潛口民宅、鮑傢花園、徽州古城同為5A級景區。
個人覺得,徽州改名,應該是有所得,但失去的東西也太多瞭。
張傢界市
張傢界市,原名大庸市,為湖南省的地級市之一。
張傢界一詞,最早見於明代。其中“界”字的含義,學者們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界限,邊界”的意思,有人認為是“高山”的意思。而“張傢”就好解釋瞭,來源於明朝將領張萬聰。他鎮守大庸有功,於是朝廷把現在的張傢界國傢森林公園一帶的山林賞給瞭他。於是,這一帶成瞭張萬聰的私人傢產,他們一傢便遷進去居住。張傢後裔,至今仍在此地繁衍生息。
建國後,這裡設立的國營林場,就取名為張傢界。1982年,這裡又改成瞭張傢界國傢森林公園。因風景美麗,張傢界開始進行旅遊開發,名聲越來越響。
如今,張傢界的武陵源風景區已成為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5A級旅遊景區,並入選瞭世界自然遺產。
1994年,因張傢界的名聲遠遠超過瞭它所在的大庸市,所以大庸市就改名為張傢界市瞭。
大庸這個名字,曾沿用瞭數百年,不過一直算不上名州望郡。由於張傢界景區對它非常重要,這個改名倒是無可無不可。
九寨溝縣
九寨溝縣,隸屬於四川省阿壩州。
九寨溝縣是一個偏遠小縣,因為這裡屬於青藏高原的邊緣,基本上都是山地。該縣人口隻有6.6萬,和東部省份的一個鄉差不多。
過去,九寨溝縣叫南坪縣。1978年,因美麗的九寨溝被國傢工作人員發現,遂設立瞭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後來又開發成瞭景區。九寨溝迅速走紅,聲名鵲起,以至於遠遠蓋過瞭本就寂寂無名的南坪縣。
1998年,南坪縣改名為九寨溝縣。
在九寨溝縣,九寨溝景區幾乎就是一切,所以這個改名還算恰當。近些年,九寨溝縣的農業、工業產值都是3億元上下,而旅遊收入可達60億左右。這些旅遊收入,絕大部分都是九寨溝景區帶來的。
個人認為,南坪這個名字本來就沒什麼歷史積淀,這個改名是成功的。
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是四川的一個縣級市,由成都市代管。
過去數百年間,它一直叫灌縣。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灌縣升格為縣級市,同時改名為都江堰市。
這次改名,其實所指相同,隻是改瞭個叫法。不論灌縣還是都江堰,得名原因都是境內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由秦國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時至今日,它仍然發揮著灌溉作用。
它現在已成為5A級旅遊景區,並且入選瞭世界雙重遺產。
怎麼說呢?中規中矩的改名吧,灌縣直接叫灌市太短截瞭,還是改一下好聽。
井岡山市
井岡山市是江西的縣級市,由吉安市代管。
它原名叫寧岡縣,不過它改名的歷程較為復雜。
1958年,寧岡縣並入瞭永新縣,旋又分開。不過,分開的時候,把遂川縣的井岡人民公社並瞭進來,成立瞭井岡山管理局,由江西省直轄。
後來,又重設瞭寧岡縣,與井岡山管理局並存。再後來,兩者又重新合並,成立瞭井岡山市。
因為井岡山是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非凡的地位,所以寧岡的改名,不能說完全是為瞭旅遊。
如今的井岡山風景旅遊區是第一批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傢5A級旅遊景區,是井岡山市旅遊業的主力景區。
個人覺得,寧岡改名應該算是利大於弊的。
白山市
白山市,是吉林的地級市,因東邊的長白山而得名。
過去,白山叫渾江市。1994年,渾江市報請國務院改名為白山市,獲批。
在白山市,長白山確實非常重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有一多半的面積都在白山市境內。白山市的特產,基本上都是長白山出產的,如人參、貂皮、鹿茸、木材等。
長白山天池是白山市最負盛名的景區,現為國傢5A級旅遊景區。
個人覺得,長白山已經極為有名瞭,行政區改成同名,不見得能為它增色添彩。改名後反而不利於境內其它事業的開展。
廬山市
廬山市是江西的縣級市,由九江市代管。
它的原名是星子縣,2016年改名為廬山市。
它的改名,有著復雜的原因,改名的過程,同時伴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
過去,廬山風景區一山四治,四方面各自為政,管理十分混亂。
為瞭改變這一現狀,九江市向江西省提出廬山設市的申請,2016年得到瞭國務院的批準。根據批復,星子縣改為廬山市,同時將廬山區、濂溪區的一些地區劃歸廬山市管轄。從此廬山風景區全部歸廬山市管轄,景區管理起來就得心應手瞭。
廬山是中華十大名山,現為5A級旅遊景區,並入選瞭世界文化遺產。
既然能解決以前的積弊,這個改名當然也是成功的。
五指山市
五指山市是海南直轄的縣級市。
五指山市原名叫通什縣,升為縣級市後也叫通什市。2001年,地方政府上報國務院,申請改名為五指山市,獲批。
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屬五指山腹地。五指山可謂是海南省的象征之一,這裡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五指山市境內的主要景區,如紅峽谷、五指山革命根據地、五指山熱帶雨林,都和五指山有著莫大的關系。
道理前面說過瞭,改名有利於名字帶五指山的景區開發,但不利於不相關的景區和事業。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恐怕隻有當地政府知道。
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是福建省的縣級市,由南平市代管。
它原來叫崇安縣。1989年,崇安縣升格為縣級市,同時改名為武夷山市。
武夷山是我國東南部的名山,山體雄偉,風景優美,號稱“奇秀甲於東南”。得益於此,武夷山市的旅遊業非常發達,可算是一個新興的旅遊城市。
武夷山市的景區,以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為王牌。它是國傢首批5A級景區,景區內山水俱佳,且有分佈廣泛的丹霞地貌。
此外,大紅袍景區、武夷山茶博園等景區,也在武夷山中。
道理同前,冷暖自傢知。
香格裡拉市
這個最有趣,因果比較復雜。
香格裡拉市原來叫中甸縣,它改名確實是因為旅遊。但香格裡拉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景區,甚至不是一個真實的景區。
它源於英國作傢
詹姆斯-希爾頓的一部名著《消失的地平線》。書中描述瞭幾個西方人士誤入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地區——香格裡拉,以及幾人在這裡的種種奇遇。可以說,書中的香格裡拉是虛構的。
然而,香格裡拉又不完全是憑空杜撰的。作者參考瞭冒險傢
約瑟夫-洛克的遊歷。而洛克曾長期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活動,足跡遍及雲南、四川、西藏、甘肅。可以說,文學作品裡的“香格裡拉”就是這些地區的藝術重現。
也可以說,洛克去過的那些地區,也可以說成是“香格裡拉”。其中,洛克活動最多的雲南中甸、四川稻城是最有資格被叫作香格裡拉的。
“先下手為強”,2001年中甸申請更名為香格裡拉市(縣級市),獲國務院應允。四川方面發現情況不妙,立即將稻城的日瓦鄉改名為香格裡拉鄉。無奈一方面是香格裡拉市先入為主,一方面是市相對於鄉的體量優勢,四川在“香格裡拉”的爭奪中明顯處於下風。
後來,西藏方面也出來爭“香格裡拉”,幾方還為此開瞭個協調會。協調會最終議定瞭一個“大香格裡拉”區域,將大片高原邊緣地區劃瞭進來,以便共同發展旅遊業。
隻不過,中甸改名為香格裡拉市已成為既定事實,無法改變,香格裡拉市仍然是事實上的勝利者。如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香格裡拉≈香格裡拉市。
在上述的10個改名城市中,香格裡拉市的改名無疑是最成功的,並且是永遠不需要後悔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一吐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