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全市文化概覽》系列文章之六:
不 /
負 /
春 /
光
白銀市古城文化概覽
贠守勤
(2022年6月24日)
寬溝堡遺址
白銀境內的古城有治城、都城、驛城和軍事城堡等,最早有先秦蒙恬築城的說法,其次築於西漢,宋代築城最多,僅會寧就有三十多座,靖遠境內宋城也很多,宋城一般是軍事性質的。
一、白銀境內最早的三個縣城
媼圍古城,位於景泰縣城東約三十裡的窎溝村,西漢媼圍縣治城,公元前121——前110年間築,占地460畝,是漢代絲綢之路上規模最大的縣城。
鶉陰古城,位於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公元前114年鶉陰縣治城,屬安定郡,東漢改為鸇陰縣。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築,為先秦蒙恬臨河築四十四城之一,占地約150畝,
祖厲古城,位於會寧縣郭城驛鎮大羊營村,公元前114年祖厲縣治城,屬安定郡,公元前259年——前210年築,為先秦蒙恬臨河築四十四城之一,占地240畝,是漢代絲綢之路上處於樞紐位置的縣城。
祖厲古城遺址
二、白銀境內的兩個都城
第一個都城,堅山城。西秦(西部鮮卑乞伏部建立的政權,屬於西秦割據政權)國國都度堅山城。《白銀區志》記載:“義熙五年(409年),乞伏乾歸率眾二萬,自枹罕(臨夏)遷於度堅山,同年於度堅城稱秦王。七年(411年)置秦興郡(地州市級別)”。改元更始,史稱西秦。
公元385年,乞伏國仁自稱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築勇士城(一名苑川城。東晉太元十年(385年),十六國西秦乞伏國仁築,為都城。在今甘肅榆中縣東北夏官營上堡子城。《晉書·乞狀國仁載記》:‘築勇士城以居之。’即此)為國都,公元388年,遷都金城(今蘭州),公元395年,乞伏乾歸又將西秦都城遷回苑川西城,公元409年遷都度堅城。公元412年,其子乞伏熾盤繼位,遷都枹罕(今臨夏,可能是復遷於枹罕,音fúhǎn),直至西秦滅。公元431年被滅,先後在臨夏建都近二十餘年。
無論自枹罕遷於度堅山城,還是從度堅山遷於枹罕,都有度堅城的一段歷史。西秦國在度堅城僅存續瞭三年。
度堅城築於東晉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至1956年(白銀大爆破)被毀,存續瞭1627年。
第二個都城,鸇陰城。大夏國國都鸇陰城。《白銀市志》記載:宋元嘉5年(公元428年),北魏強大。“北魏太武帝神䴥元年(公元428年),克夏長安統萬城(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執夏主赫連昌。赫連定(赫連昌弟)收集大夏(又稱夏)餘部,奔還平涼(即鸇陰城),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勝光。”
神䴥三年(公元430年),魏太武帝派兵攻平涼。十二月,平涼太守出降,平涼歸北魏。北魏重置平涼郡,郡治鸇陰。
史載:赫連昌被俘後,其弟赫連定收集餘眾數萬人奔還平涼(即鸇陰城之平涼郡),即皇帝位。公元430年,北魏再次攻夏,赫連定由平涼退保上邽,魏軍克平涼。夏長安守將也棄城西逃,關中及秦、隴大部分地方被北魏占領。是後,赫連定派兵滅瞭鮮卑乞伏部建立的西秦,又欲渡河進攻北涼時,被吐谷渾於途中擒獲,轉送至平城後被殺。威震一時的大夏政權徹底滅亡。960多年後,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zhān)曾以《黑水故城(寧夏境內)》為題賦詩一首憑吊之:
日落荒郊蔓草寒,遺城猶在對殘陽。
秋風百雉鮮苔碧,夜月重關玉露涼。
枯木有巢棲野雀,斷碑留篆臥頹墻。
繞城黑水西流去,不管興亡事短長。
鸇陰城初為鶉陰城,築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今仍存遺址,已有2236年。
大夏政權在鸇陰城僅存續瞭兩年。
窎溝古城遺址
三、白銀境內的會州四大古城
經過綜合研究和這次實地考察,我們得出的結論認為:
會州第一古城為柳州城(治所時間公元548—716年,158年,保存完整),城築於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西魏大統十三年(公元548年)於鸇陰縣(治所在今柳州城東,無疑屬於“鸇陰地”)地置會州,柳州城即為治所。
會州第二古城為靖遠古城(治所時間公元716—1220年,504年,現已無存)。根據《建設靖遠衛(城)碑記》“至則以河上地墊且隘,惟古會州乃炎宋拒李元昊之所,襟山帶河,其勢險塞,足固金湯之守,以為國西藩屏,乃按圖卜吉而城之。”由此可知,靖虜衛城是根據會州古城的圖形,建於會州古城原址上。
會州第三古城為郭蝦蟆城(治所時間公元1220—1271年,51年,大部分保存瞭下來),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建成。
會州第四古城為西寧城(治所時間公元1271—1377年,106年,保存較為完整),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築城,是會州最後的古城。
鶉陰古城遺址
四、白銀市境內的郡治城
度堅城,西秦國、秦興郡治城;柳州城,平涼郡治城;靖遠古城,會州城治城;郭蝦蟆城新會州治城;西寧城新會州治城。
贅述1:關於柳州城和平涼郡。平涼郡,秦天王苻堅置,治所在高平鎮(今寧夏固原縣境)。轄境相當今甘肅平涼西北一帶。北魏移治鶉陰(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水頭社東面),轄境相當今甘肅白銀、平涼西南及東南一帶。
贅述2:關於柳州城與會州。西魏大統十三年(548年)於鸇陰縣(治所在柳州城東,無疑屬於“鸇陰地”)地置會州。會州設立之時柳州城已經存在瞭170多年,利用已有城池作為州治治所,順理成章,所以,柳州城成瞭會州第一治所——會州第一古城。
五、其他古城(略述)
(一)永泰龜城,永泰城坐落於景泰縣寺灘鄉,始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三月。城墻由黃土夯築而成。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築南門,外門叫“永寧門”,內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築有甕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臺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據當地老人講,古城內現住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駐軍的後代。據傳嶽飛第二十一代孫嶽鍾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三日在永泰城出生,後因功授“奮威將軍”、“寧遠大將軍”。永泰城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
老虎城,永泰城舊名,《永泰城記》記載:“永泰城,漢時為老虎城”明萬歷丙午三十四年冬月起工,戊申三十六年六月落成,乃曰永泰。
(二)會寧縣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建成,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遷會寧縣治所於此,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加固拓展,清代知縣有題額。
(三)懷戎堡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築,原屬於打拉池。宋史《地理志》記載:“懷戎堡,崇寧二年(1103年)築,屬秦鳳路。”《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記載:“打拉池,原名大麻川。在今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鎮。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建懷戎堡,明成化十年(1474年)改建打剌赤堡。”書者張安泰是位儒將,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夏,“創寶積堂,因山名之。”在堂北修建瞭書室“鎮靜齋”。撰有《建設懷戎堡碑記》。
(四)幹鹽池城,幹鹽池,明代屬於靖虜衛(今靖遠縣)管轄。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劃分至海原縣。鹽池城位於寧夏海原縣城西45公裡鹽池老城村,始築於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曾被西夏占據,是邊關重要的軍事基地、商貿城。明戶部尚書楊鼎所撰“幹鹽池碑記”,贊其城曰:“氣象巍嚴,獨勝邊方”。城內宋夏時均設神祠、察院、倉場、鼓樓、公衙、廬舍等,由此可見當年的盛況。城開東、西二門,並繞以築城。民國9年(1920年)海原大地震傾圮,現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撰有《幹鹽池察院碑記》。
(五)靖虜衛城,房貴所建。房貴,原籍直隸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縣)人,明正統二年(1437年),奉命修築靖虜衛城,翌年建成,之後,遂被明英宗朱祈鎮命為新建的靖虜衛守備。撰有《建設靖遠衛(城)碑記》。
(六)寬溝堡古城,位於景泰縣寺灘鄉寬溝村,建於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原為皋蘭縣紅水分縣縣丞治所,民國2年(公元1913年)後為紅水縣之治所。
(七)大蘆塘城,位於蘆陽鎮鄉政府駐地。城建於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靖遠縣志•城池》記載:“明萬歷二十七年督撫運籌制勝,恢復舊疆,驅賓兔等遠竄賀蘭山後,設立新邊,創建大小蘆塘二堡。”又記載:“大蘆塘城周二裡零二百一十二步,古為羌戎地……”。
(八)小蘆塘城,又名蘆塘湖,是蘆陽的古名。蘆陽昔日谷地多水塘,蘆葦叢生,原名大蘆塘、蘆塘湖。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築城,名蘆陽城。《創建蘆塘城碑記》即小蘆塘城記記載:小蘆塘城位於蘆陽鎮響水村,建於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之夏”,兵城。《靖遠縣志》記載:“小蘆塘城垣一百八十步。”撰有《創建蘆塘城碑記》。
(九)黑城子城,位於靖遠縣大蘆鄉黑城子村祖厲河東岸,亦稱“新泉砦(zhài同“寨”)”、“新泉寨”,據《宋志》載:會州城南四十裡有新泉寨。宋元符初(公元1098年)置,金廢。
(十)靖遠平灘堡城,一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將蒙恬築。一說,明正統元年(1436年)建。
(十一)會寧窩鋪古城(縣南古城),據傳,窩鋪古城東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修築,為天水隗囂割據城。
(十二)北城灘城,位於靖遠縣雙龍鄉北城村西南黃河東岸石崖上,推斷此城堡建於唐代。
(十三)三角城(三個三角城),一個位於靖遠縣三灘鄉中一村,為宋遼金時期西夏民族兵抗禦黃河南岸金軍而建。另一個磨子溝三角城,位於靖遠縣五合鄉尚樹埫村南磨子溝,建於宋代。還有一個三角城,位於靖遠縣石門鄉按門峴村三角城社南之甲盔山下、東西兩沙河夾峙的二階臺地上,明代所建。
(十四)營爾門城,位於靖遠縣烏蘭鎮營防村王坪社營爾坪西北兩山間的溝口,考證認定為前元蒙古族察罕帖木兒或擴郭帖木兒(王保保)後裔——營爾門馬氏,俗稱“馬韃子”帶領修築的聚落城堡遺址。
(十五)通安城,位於會寧縣大溝鎮通安村,宋徽宗崇寧五年(1101年)修築。
(十六)武舉城,位於會寧縣土門峴鎮土門峴村武舉城社村莊,推斷為宋城。
(十七)霄行堡城,位於會寧縣白草原鎮二百戶村四百戶社內,初步推斷為宋代城堡。
(十八)荒草關城,位於靖遠縣石門鄉按門峴村峴口,據《康熙靖遠衛志》載:“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建分水嶺堡。”
(十九)石頭城,位於靖遠縣永新鄉水溝村砬排崖的石山頂,據當地村民講,城建於清同治年間,為防匪患。
(其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