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視角俯瞰1.6萬平方公裡的北京
是什麼體驗?
這片2/3是山地的土地
卻孕育出瞭遊牧和農耕兩類文明
六朝古都、2000年運河、超500公裡長城
都誕生於此
“一城”“三帶”串起瞭北京的歷史和未來
“三帶”是啥?在哪兒?
為什麼烤鴨、炸醬面、胡同、京劇
都跟“三帶”有關?
“三帶”與厚重的古都文化遺產
到底有怎樣的聯系?
一起跟著視頻
俯瞰北京三大文化帶吧!
新京報
,贊 11
━━━━━
千年號子 再響百裡運河
作為世界運河中規模最大、
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
千百年來生生不息
沉淀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大運河文化帶
全長82公裡
從 遺址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公園
到 古建築、古村鎮、古技藝
再到 博物館、圖書館、歌劇院
不管是曾經散落在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產
還是城市發展中新建的文化設施
都隨著北京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
越發明亮而閃耀
▲北京通州大運河沿岸風光。圖/視覺中國
2006年
通州運河船工號子
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此運河號子再次回到人們視野中
運河號子是對古運河漕運時期鮮活的歷史記憶
記者近日來到大運河邊
找到瞭重新唱響運河號子的人們
一起來聽聽看!
新京報
,贊 3
━━━━━
“活態”長城 重現千年煙火氣
隨著《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發佈
長城不再隻論長度
更是有瞭空間的范疇——
北京長城文化帶約占北京市域面積的30%
文化帶總面積達到4929.29平方公裡
細分為核心區與輻射區
▲2022年8月24日,八達嶺長城 藍天白雲下的八達嶺長城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長城處於燕山-陰山一線的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上
是農耕遊牧文化、邊關軍鎮文化、
京畿防禦文化、和平邊貿文化的典型體現
長城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反映著燕山農牧交錯帶作物栽種技藝
與物產制作技藝、
長城建造與風物傳說、
周邊遊牧民族習俗等特色文化
▲2023年3月24日,落日下的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未來
長城國傢文化公園裡
還將舉辦一系列品牌活動
比如長城騎行、長城設計周
支持國際長城馬拉松等戶外活動
舉辦國際長城徒步大賽等
將有更豐富的長城遊覽形式供遊客選擇
▲2023年3月24日,居庸關長城與山花爛漫同框。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在北京崇山峻嶺間綿延520.77公裡的長城
跨越千年時光蜿蜒而來
同時它也在敞開懷抱
走近人們的生活
在市民的歡聲笑語之中
古老的長城變得更有活力
━━━━━
七百歲窯火 重燃永定河畔
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則更為復合立體
西山作為太行山最北端
既是 “神京右臂”
也是 北京與山西、河北北部物資交往
和人員往來的通道所在
而永定河則是北京的“母親河”
沖積出瞭北京小平原
因此,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交通文化、
軍事防禦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山水生態文化
以及包括皇傢文化、宗教文化、
陵墓文化等在內的諸多文化形態
在三條文化帶中要素最復雜
面貌也最豐富
“一河永定,一門廣開。
高山仰止,西望東來。”
亙古屹立的群山、永恒流淌的河流
曾經育成瞭千萬年的文明史
如今依然在塑造著這個城市未來的模樣
▲2022年4月19日,房山線地鐵列車行駛過永定河。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得益於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建設
位於京西門頭溝的琉璃渠村
700多年歷史的皇傢琉璃窯廠也得以保存
並開啟瞭一場持續三年的文化拯救活動
2019年,琉璃窯廠改造提升開始
過去以生產為主的窯廠
被改造成一個琉璃文創園
集生產、展示、傳承、創新於一體
眾多散去的老手藝人們也逐漸回歸
2023年春天
七百多年的皇傢琉璃窯廠中
窯火終於重燃
▲2023年2月24日,琉璃渠村,老手藝人們傳遞火種,點燃瞭一度熄滅的皇傢琉璃窯火。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這三條文化帶
無論是 新生的千年運河
還是 重現煙火氣的蜿蜒長城
或是 仍在不斷塑造城市未來的永定河流
它們交錯、聯系、相伴相生
靜靜敘說著古都北京的故事
而我們從中可以更好地閱讀
北京這座具有七十萬年人類史、
三千年建城史、
870年建都史的獨特城市
來吧,和我們一起讀懂古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