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苏州人心目中有着“撼不动”的地位。
苏州是一座亲水的城市,号称东方威尼斯,名声早就在外。但说苏州也是一座亲山的城市,恐怕有人会不赞同。山城重庆,或者说南京、杭州这样跨着山的城,方能说是亲山的城,苏州举目望去,平坦如砥,不见有山,何来亲山?
也许,这就是2500多年前吴人造城的高明之处。
据说伍子胥相土尝水,最初是选择在北边的相城,最后只留下一个名字,就弃之不用了。还有考古发现,在木渎一带山地,确有筑城的遗址,可见筑城在山地已经作过尝试。我想,假如苏州真的建城在山上的话,一座闻名遐迩的东方水城也就不存在了。
项彩珍摄(视觉苏州供图)
不过,苏州与山的关系并不亚于水,连姑苏城的得名还是源于姑苏山。苏州好就好在似无山却有山,似有山却无山。山被苏州当成了精神,当成了靠山,当成了后花园来享用。
这就要提到著名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通常是将假山之类的花园放在主厅的边上,苏州的山就是这样天然布列在城市的南、西、北边。如此一想,城里是假山假水,城外是真山真水,园林套着园林。
苏州不光有山,而且很多很多。大到野豁豁,小到一滴滴,林林总总难以细说。
最有名的当推虎丘山。大诗人苏轼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人生一大憾事也。虎丘塔一度是苏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条古老的山塘街将虎丘山紧紧地系在城市边上。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故事就开始于此。虎丘还捎带出狮子,如今,西南方的狮子山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寂寞,早被装进了城市,装进了苏州乐园,乐不思蜀,何须再痴痴地回头望虎丘。
穹窿山号称吴中之巅,原始林木众多。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的读书台,就隐藏其中,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探幽。“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乾隆皇帝六次驾临的穹窿山,自有其过人之处。或许得益于穹窿的名字,这里暗藏武“气”,著名的兵圣孙子据说就在这山中,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
瞿毅诚摄
大阳山是一座新近开发的名山,在城的西北方。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品种繁多,二期植物园将达3000多种,并引进许多国外优秀品种。大阳山说新是新,说旧,旧得无话可讲。据史称,当年叱咤风云的吴王兵败逃至大阳山,被俘自杀,随同大批玉器埋葬在此,下落不明。虽然事发春秋,漫漫历史已将一切湮灭,但凭吊古之幽情,抑或反串一下考古,却是绝佳之处。
吴雪摄(视觉苏州供图)
苏州的山,听名字亦有趣。有名的山,大多成双成对。譬如虎丘对着狮子,东山对着西山,阳山对着阴山,树山对着花山,天平对着支硎,石公对着小姑,潭山对着天池,三山对着五峰,灵岩对着观音等。就是一滴滴大的小山也是,譬如扇子对帘子,笠帽对草鞋。兴许苏州是水乡,对笠帽情有独钟,名叫笠帽的山,东一来西一下竟抛出了四五顶。
苏州的山,有的是标明方位,譬如吴山头,就处在苏州各山的东南头,有的是说明环境,譬如草鞋山(如果能算山),这一带是水乡,农民都穿了草鞋劳动,据文物挖掘发现,这里还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不过,大多数山还是因形状、故事传说得名。
苏州人会玩,真真假假地玩,把山玩得团团转。无论千里万里,假的山搬出去玩,真的山请进来玩。近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山与城市越来越贴近。老百姓闲来无事,就往山上跑。
苏州的山就像摆在桌面上琳琅满目的玩具,随你挑拣。年纪大的爬爬低矮的山,譬如虎丘、天池、上方山,中年人可以攀攀略高的,譬如灵岩、天平、大阳山,年轻人则可以登登高的,譬如穹窿、七子、缥缈峰。当然,将一座山裁为三截、四截,各取所需也自便。时间紧的三脚两步去近一点的山,闲暇无事的可以拍脱胆尽管往远处走。开着汽车,登着车轱辘,甚至颠着小脚,山就在你身边。只是千万别躲在山上不下来,那是隐者或者和尚们的活儿。
智者喜水,仁者爱山,苏州人喜水又爱山。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4年11月24日A10版)
作者:季荣林
编辑: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