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再一次来到山西临汾,在城里逛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旁边的汾城古城刚刚开放给游客参观,并且还都是免费的,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果不其然就在8月26日发的公文中看到。我想这肯定是得益于最近热火的黑神话悟空,山西文旅太给力了,终于不用吃闭门羹了。
于是做好攻略,第二天也就是今天就出发去汾城,首先给大家说一下从临汾去汾城最便捷的交通就是,先乘坐动车到襄汾西站,然后打车前往,打车费在20元以内,从上高铁到汾城,整个过程我就用了差不多40多分钟。
再来说说开放区域和开放时间:
开放区域:汾城城隍庙+汾城文庙(也是汾城看点最大的两个古建筑)
开放时间:8:30-18:00
其他贴士:门票免费,并且不用提前预约,随到随进就可以
汾城古城有什么看点:
关于汾城,这里曾经是唐朝时期的古太平城,尉迟恭的封地,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城内现存有金大定二十三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
可以看出,目前古城应该是开始开发了
可以说整个汾城古城是我到过的山西古城里面古建筑丰富且最原生态的一座古城,原生态到我在古城内都没找到公共厕所,以至于憋了大半天时间。
汾城古城区域不大,通过步行就可以打卡完城内的古建筑,除了汾城文庙和汾城城隍庙,还可以重点关注鉴察坊,城墙,鼓楼,学前塔,社稷庙,洪济桥,其中社稷庙目前不开放,可能在维修中。
汾城城隍庙
这是汾城最让我喜欢的古建筑,也是城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过去每届太平县令到任都会按规定斋戒拜谒,每逢水旱疫疾也都会前往祷告平安。
现存的建筑主要是明天启七年建造的遗存,整体呈“凸”字形,从前往后分别是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两侧还有钟鼓楼和西庑。
影壁和屋面的琉璃都是明代的遗存,山门和戏台的木斗拱层层叠叠特别精美,正殿和献亭也都是明代的遗存,可以说汾城城隍庙是一座比较原滋原味的明代建筑群。
在山门对面的影壁上还可以看到有趣的对联:“人化物物化人人物无穷,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
汾城城隍庙对面就是汾城文庙,中间的过道立有两座明代的木牌坊,分别为“鉴察坊”“翊镇坊”,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当地人骑着车穿行其中,仿佛诉说着“金襄陵,银太平”的岁月。
“鉴察坊”的旁边就是文庙的北门,文庙创建于唐朝,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葺。
文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并且在旁边还有文昌庙、试院、文前塔等,都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可以说在汾城文庙在县级文庙建筑群中属于比较罕见。
最喜欢的建筑还是明正德年间的棂星门,为三间四柱三楼石坊式,仿木构石雕庑殿顶,中间做成了屋形脊刹。
棂星门的前侧还有试院,也就是曾经考生考试的地方,据《太平县志》记录,宋代至清代,汾城这里共出了47名进士、316名举人、179名贡生、34名拔贡、47名例贡、172名岁贡,可见这里自古就非常注重学习。
试院前侧还有文前塔,为一座明代的塔,曾经是古太平县为祈太平文风蔚盛而修建。
从文前塔的旁边过道往东走还可以看到鼓楼,位于城内十字街中心,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两度重修,不过如今看到的古楼很新,我猜想是近些年翻新过。
看完鼓楼后,不少人就急着离开汾城,其实不然,在鼓楼的南侧还有两座列入国保单位的古建筑,一座是位于老卫生院内的社稷庙,比较遗憾的是我到的时候,卫生院门关着,未能进入,错过了里面精美的木雕。
老卫生院南侧有条小道,往里走就可以看到另一座国保-洪济桥,是一座建造于金大定23年的五间木石结构的廊桥,可以南方廊桥很多,但北方这样的廊桥却很少见,因此非常推荐大家细细看,尤其是这座桥还被当地人使用,每天往来的当地人继续演绎着汾城的生活。
就像这座小城一样,千年来一直生生不息。我想很快汾城也会进入旅游开发,趁它还原生态,赶紧来看看吧!(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