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中医养胃
三分治,七分养
胃痛是胃病常见的临床症状
很多人只把它当成小毛病
但胃痛一旦发作
却总是让人难以忍受
平时,大家总是会关心
“吃什么能养胃”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营养科提醒您
不同类型的胃病
所对应的养胃食物也不一样
今天就一起来唠唠~
“七分”对证养胃
从中医理论看,胃痛一般由于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等引起,根据不同表现,分属不同证型,养护方法也不一样。
1
进餐不规律胃痛
工作忙碌而吃饭不规律,或为减肥而节食等不良习惯易伤脾胃,长此以往,会形成脾胃气虚证。
表现:胃部隐隐作痛,食欲不佳,容易腹泻,可伴精神疲倦、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苔薄白等。
此类患者平时可多食用能补气养胃的食物,如香菇、鲫鱼、牛肉、大枣、鸡肉、蘑菇等。
2
进食冷饮后胃痛
喝冷饮受凉后,急性胃痛发作而不能缓解,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多属寒邪犯胃证。如果长期嗜食寒凉食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形成脾胃虚寒证。
表现:胃寒痛,食入寒凉食物后出现胃部不适,胃喜温喜按,可伴四肢发凉,面色白且无光泽等。
此类患者,可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羊肉等。做饭时也可适当加一些生姜、紫苏叶、藿香叶等温胃散寒的食物。
3
暴饮暴食胃痛
若因暴饮暴食,或经常吃得过多,导致宿食积滞,则会出现饮食停滞。
表现:胃脘胀痛,伴食欲不振、反酸、口臭、恶心、消化不良,大便臭秽或大便中可见未消化的食物,舌苔厚腻等。
此类人群应注重消食、和胃、导滞,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食物以健胃消食、顺气宽胸,或适量服用大山楂丸。
4
饮食油腻胃痛
长时间过度食用肥甘厚味,易导致脾胃湿热证。
表现:食甜腻之品后出现胃脘灼热疼痛或饱胀感,喜吃凉食,可伴周身困重、大便黏腻、舌苔黄腻等。
此类患者可适度摄入偏凉性的食物,比如黄瓜、苦瓜、冬瓜、芹菜,或饮用苦丁茶等饮品。
5
过食辛辣胃痛
因吃辣引发胃痛的患者,属长期服用香燥辛辣的食物,耗伤胃阴,出现胃阴亏虚证。
表现:胃部嘈杂疼痛,伴口干、大便干、舌苔少或无舌苔等。
此类患者平时可多食用乌梅、百合、鸭肉、蜂蜜、木耳等酸甘滋阴的食物。
6
“老胃病”胃痛
患胃病日久,夜间胃痛加重。
表现:胃脘疼痛且拒按,痛如针刺、刀割,疼痛位置固定,舌有瘀点或舌质暗者,则属于瘀血停滞证。
此类患者可多食用能行气活血的山楂,或服用由其制作的果茶等。
上述几种胃痛既可单独出现
也会同时出现或相互转化
如需用药
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分养”方法
“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相比于其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平时注重养胃的意义更为重大。
以“吃”养胃
人以“五谷为养”,很多食物都可以养胃。平时脾胃虚弱、消化功能较差的人可选择喝粥。
白粥、小米粥等容易消化吸收,可促进脾胃消化功能恢复。
山药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可食用它来养胃。
“好习惯”养胃
吃饭时不要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这有利于唾液腺分泌,促进消化,预防食管反流,防止牙龈炎、口腔溃疡、食管损伤等。
饮食规律,三餐定时。
不可过饥过饱,吃饭以七八分饱为宜。
不食过于刺激的食物,如过热、过凉、过辣、过酸等,饮食口味以清淡为主。
以“动”养胃
常练八段锦能祛病健身。
其中有一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两臂交替上举与下按,上下用力牵拉,能使身体两侧的内脏器官和躯干肌肉协调牵引,起到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
但要做到适量运动,切忌空腹运动。
以“艾”养胃
艾灸养胃可选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行气消食、升清降浊的作用。
足三里穴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功效。
具体操作时,每穴灸15分钟左右即可,以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以“穴”养胃
在胃痛发作且没有艾灸条件时,也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症状,如按揉胃舒穴。
胃舒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腰部(第12肋骨和骶棘肌交界处,相当于第2腰椎棘突旁开4.5寸处)。
具体操作:患者俯卧,术者用拇指沿顺时针方向按揉3~5分钟,以穴位有酸胀、热感为度;以同法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梁丘穴,也可起到养胃的效果。
科室介绍
营养科是陕西省临床营养学会会员单位,下设肠内配置室。科室主要负责全院病人的营养会诊、营养评价、营养治疗、营养监测和营养宣教等工作,重点开展我院危重病人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针对糖尿病、渐冻人、脑瘫、植物人、癫痫以及其他营养相关性疾病进行营养治疗和饮食指导;基本满足住院病人营养治疗的需求,承担医院住院病人以及全院工作人员的营养宣教工作。
加星标
第一时间看健康资讯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重在科普健康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联系侵删)
编校丨严佳营 于浩洋
责编丨李 赞
审核丨李彩红 张丽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