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意味着阖家团圆,对于所有远走他乡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触动人心的字眼,而“家里的饭”,就是最香甜的记忆,无论身处天南海北,大家总会想在过年时赶回家,吃团圆饭,过团圆年,家家户户,热热闹闹。
正如陈晓卿在《舌尖上的新年》里说的:
“现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但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爸妈做的菜,从来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对于团圆的念想。
而对于常年与子女分别的父母而言,子女回家过年就是自己一年到头最热切的期盼。在父母眼中,孩子无论多大都是孩子,想着他们在外辛苦工作一年,春节只想让他们在家放松放松,所以主动包揽了一切。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
当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01面面俱到的背后是无尽的操劳
郝阿婆今年68岁,和老伴育有一儿两女3个孩子,年轻的时候虽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抚养3个孩子上了大学,如今看着孩子们都在城市扎根,郝阿婆心里也算安慰了。
因为两个女儿的婆婆都很年轻,加上儿媳妇父母也已经退休,所以无论是孙子还是外孙出生都没有让郝阿婆去帮忙。
虽然心里记挂孩子们,但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所以郝阿婆和老伴除了在视频里见一见他们很少去城里打扰他们。好在子女们还算孝顺,约定好每年过年的时候回家聚一聚。
家里8个大人加上3个小孩,每年准备年货和布置家里对于郝阿婆来说都是一道考验。
两个女婿一南一北饮食差异比较大,郝阿婆每年不仅会提前准备好包子、馒头,还会买上一些汤圆和糍粑。而儿媳从小在大城市长大,为了不让她回家后觉得小地方条件太差,每年在他们回来之前郝阿婆不仅会给家里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还会给儿子、儿媳房间换上全新的床上用品和窗帘。
都说多子多孙多福气,对于郝阿婆和老伴而言,一开始身体吃得消的时候他们的确乐此不疲,可是随着年岁渐长他们才明白这是一种让人疲惫的福气。
以前,因为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所以郝阿婆和老伴总想着虽然物质方面不能给孩子最好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给他们最好的关照,于是总是跟孩子们强调:
“你们放心学习就好,家里的事情不用你们管。”
正是因为郝阿婆和老伴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从小就认为家务活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如今拖家带口回来,他们依然不太懂得在家务活上帮着搭把手,从年货的置办到年夜饭的准备全部是老两口完成,而孩子们则只负责“点菜”和吃饭。
虽然孩子们3个小家来自不同城市,口味也各有不同,但是为了让自己一碗水端平,郝阿婆对于孩子们在饮食上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所以过年期间即便是普通的家宴她也得做上10来道菜。
02费尽心思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为人父母后,似乎很多人都失去了自我,只能在“为孩子做牛做马”的过程中拼命寻找人生意义。他们不忍心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尽管郝阿婆和老伴费尽心思在吃饭方面照顾孩子们,可是孩子们依旧有怨言。
就拿吃早饭这件事来说吧,为了保证家里每天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虽然家里囤了不少年货,但是郝阿婆和老伴还是会每天坚持早起去菜市场买菜。等他们买完菜回来,就赶紧忙活着煮好一大家子的早饭。因为人口较多,加上口味各异,每天的早饭郝阿婆都会稀饭、包子、面条等变着花样准备。本以为自己考虑得足够周全,但是她却忽略了孩子们的起床时间,因为作息都不同,每次做好早饭她都得热上3分钟。
以前等一大家子吃完饭后都是老伴去洗碗,郝阿婆去备菜,可是去年春天老伴的风湿加重,胳膊和手臂沾水后疼得厉害,所以如今洗碗的工作也落到了郝阿婆头上。每天从早上开始她就得买菜、做饭、洗碗、备菜然后接着一轮轮循环,晚上躺到床上浑身酸痛,她突然有点后悔当初让孩子们回家过年的决定了。
可是冷静下来一想,原本孩子们就和自己来往不多,无论孙子还是外孙都和自己不怎么亲近,如果过年都不让大家回来,那关系估计更疏远了,所以看着一桌子杯盘狼藉,郝阿婆还是强打精神让自己忍住不说。
除夕的晚上按照惯例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话家常,那是郝阿婆和老伴晚年最幸福的时光,今年春晚还没开始,几个小孩就喊着肚子饿了,因为累了一天,郝阿婆实在不想再去厨房了,索性拿出点心打算给他们吃,结果小孩子们因为抢吃的吵了起来,没多久矛盾就从小孩子蔓延到了大人身上,吵来吵去矛头到了郝阿婆这里,儿子和女儿都怨她要是煮个饺子就没这么多事了。
郝阿婆和老伴都是工人退休,两人每月加起来退休工资不足5000元,每年过年家里11口人的吃喝拉撒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不让孩子们觉得家里寒酸,平日里他们都是省吃俭用,有了孙子和外孙后他们还多了一笔开销,那就是给小孩子发压岁钱。
经历了除夕晚上的不愉快,初一一早郝阿婆就给孩子们备好了压岁钱,打算活跃下家里的气氛,按照惯例她给每个孩子一个2000元的红包。
孩子们小的时候红包都是由女儿和儿媳妇直接保管了,如今孩子们大点了,有了钱的概念,郝阿婆本以为他们会开心,结果孙子打开红包看过之后之丢下一句:
“不及我外公给的一半!”
儿媳家的条件郝阿婆很清楚,的确比自己好很多,所以一直以来她都是各种小心翼翼,哄着儿媳妇和亲家,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和老伴花了快2个月的工资准备的红包孙子完全看不上眼。
看着孩子们冷漠的面孔,郝阿婆终于说出了那句藏在心里已久的话:
“以后还是分开过年吧!”
03别让团圆成为包袱
本以为春节阖家团圆就是福气,可是对于郝阿婆来说,这份团圆的背后却有太多的不易,她不知道是自己老去的速度太快,照顾不了孩子们的心思了,还是孩子们太不懂得感恩,完全体会不了为人父母的不容易。
林清玄说:
20岁之前过春节,想的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可20岁之后过春节,愁的是“来日方短,去日苦多”。
在父母快速老去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追上他们老去的脚步,过年回家,把时间都留给父母。因为一旦父母不在,我们就都是无家可归的孩子,找不到来时的路,人生只剩归途。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的确是最温暖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坚实的靠山,可是父母养我们大,当他们老了我们也要学着养他们老。父母的饭菜虽然可口,但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是时候让他们尝尝我们的手艺了。回家过年不是去单纯享受,而是为父母分忧。
父母在,就像鲜花有根,在慢慢凋零的年岁里,内心始终充满希望;父母去世,如同鲜花失了根,看似绚烂,内心早已枯萎。
人,不管活得多么枝繁叶茂,都不要忘记埋在底下的根,要及时尽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