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4日,蒲场镇“弘扬三线文化·助力乡村旅游”暨长桌宴体验活动成了市民朋友圈“霸屏”内容,各地游客相聚在此游三线故地,吃长桌宴,品特色美食……
“长桌宴上的蒲场特色牛肉很美味,这里的文化氛围也很浓厚,我们这群老年人欢聚在这里一起尝美食,还在文化中受到熏陶。”来自仁怀的游客童家会告诉记者,自己是通过“绥阳发布”官方平台了解到该项活动,专程赶到现场来“凑热闹”。
在蒲场镇七九村409遗址,一栋栋红色的砖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矗立在黔北民居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过去的故事。路边的展板上,展示着过去的老物件,重现着当年建设场景的一幕幕,老商铺热闹的场景好似就在昨天,泛黄的回忆顿时涌上心头,再一次深深浅浅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就是‘厂二代’,从小在这里长大。”
“这是我曾经就读的小学,那边是我读过的幼儿园。”
“你看,当时我就住在这栋楼的三楼,记忆犹新啊。”......
“好人好马上三线”,20世纪60至70年代,一群有志青年来到这里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这些天,从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贵州、四川、河南、山西各地出发重返故土,回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1970年就随父母来了,支援三线建设,我们现在的这些成就,是跟我们父辈们以前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分不开的。”1968年出生的刘劲松,两岁时就随父母从四川来到这里,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这里学习,后又在工厂工作6年有余,2000年离开这片土地。
“阔别20多年的故乡我又回来了,我们要把三线文化传承下去,激励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后代,把它发扬光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刘劲松话里充满了对“故乡”的眷念,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敬仰。
梧桐大道的旧曲调再次响起,人们歌唱着、欢舞着,参天大树遮住了火辣的太阳,和着水面的微风,阵阵清凉袭过,飘来了金银花、黄金茶的清香,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您好,穿过这片梧桐树,前面就是409遗址。”
“是的,往前走就可以品尝我们的特色长桌宴。”
活动期间,由学生、村民、镇村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穿梭在三线建设核心生活区、长桌宴区、地方农特产品展销区等,为游客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加入活动当中来,为游客作指引,讲解,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也能一起感悟这份浓厚的历史文化。”今年18岁的张才均是土生土长的七九村人,刚好高中毕业的他,在听到村里有这样一个活动后,便积极加入其中,做起了一名志愿者,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还一起看露天电影、舞狮、唱歌,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让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弘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起了我们一起建设美好生活的力量!”张才均说道。
夜幕降临,人们在欢歌笑语中久久不愿离去,远去的回忆将大家的距离再一次拉近。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蒲场镇立足实际,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的此次活动共吸引来自省内外游客约5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消费20余万元,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石芝谋|总编辑:卢永贤
副总编辑:彭坤煜李珊珊
责任编辑:周丽蓉| 责任校审:李珊珊
全媒记者:潘娅 王泽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