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隍庙建在上海最繁华的地段,由于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在近600年的发展历程中,城隍庙的建设以及发展离不开上海人民的支持。从明代永乐到清代道光年间,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有过最为繁盛的时期。
城隍庙殿堂整个布局显得大度而肃穆,让人不能轻视。虽然殿内神仙众多,但由于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市居民对城隍神的祭祀更加隆重。普天之下的城隍庙不知道有多少,但是惟独上海的这座最终被十里洋场团团包围,从小县城到大都会,城隍庙是上海最好的见证,同时也随着这个城市完成了它的变异。
上海的城隍叫秦裕伯,这位被称为“智谋之士”的上海人,元末明初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他推辞不过,才答应入朝做官。秦裕伯是前朝老臣,又精于世道,帮助朱元璋做了许多大事,很受重用。后来不幸病故,消息传到朝廷,太祖叹息曰:“生为我忠臣,死当卫我土”,于是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
说来真是神奇,这上海城在历史上还真是城泰民安,风调雨顺,几乎没有大的灾难。清朝初定时,清军南下平定江南。他们攻入上海时,原准备屠城。行动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上海城隍神秦裕伯。秦裕伯警告他们:不准杀人,否则,不会有好的报应。清军将领本来不认识秦裕伯,但他们在城隍庙里见到他的塑像,心中惊慌,这才没敢下手。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所以人们对他更加敬重。而当时南方的城市嘉定、扬州等都难免屠城之痛,特别扬州屠杀十日,血流成河,比起后来的南京大屠杀差不了多少。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淞沪地区北控长江口,南领杭州湾,东临东海,西屏南京,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这里成了敌我双方必争地区。1937年八月,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为了速战速决,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了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国民政府也调动了最精锐的部队进行防守,将70多万兵力先后调往淞沪战场。可是,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上海却没有受到致命的摧残。
下一篇:做好加减法 郑州公园更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