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惠通学子(ID:huitongstudent)
不久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按照往年惯例对外宣布开放暑期校园参观。
不少人准备拖家带口,“走校串园”,提前感受名校氛围。
每一次校园的开放总会伴随着不少的争议和问题,隔三差五填点新料。
前有武汉大学一年一度的“樱花劫”,校园交通混乱,环境嘈杂,赏樱冲突频繁;
不只是校内人满为患,半个武昌城的交通也会在这段时间宣告瘫痪。
后有副教授“跨栏”进北大,与保安师傅你追我赶;
在“出校时又被拦了”的情形与保安那句“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双重作用下;
一手“重蹈覆辙”的“跨栏出校”让人直呼哇塞;
支持与反对,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但争来争去,无非三个问题:安全、教学和入校登记。
嚷嚷声最大的是安全问题,老生常谈。
反对开放者的表达很简单:
“这是为了安全啊,不安全咋办。”
“你看中学小学都是封校的。”
“按你么搞,放开后学校就会乱哄哄的。”
“你们还是把社会上的人想简单了,万一他们进校园伤害学生呢?”
支持开放者也是有理有据:
“大学不该和中小学对比。”
“大学里都是成年人了,有完全行为能力了,并不需要特殊保护。”
“走在校外也同样会有几率遭遇类似事件,难道把整个社会都封闭了吗?”
回归教学本身,大学本身的教学活动,是否会因为一时兴起的开放受到影响,一直以来也是经久不衰的议题。
反对开放者是各种推心置腹的设想:
“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能受到干扰。”
“外人多了,会影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吧。”
“如果不小心误入了学院楼,误摸了超级贵的仪器,导致仪器精度受损怎么办?”
支持开放者只觉得是纯纯咸吃萝卜淡操心:
“游客是来看历史文物和景色的,哪有时间进教学楼和食堂、宿舍里。”
“况且学校是公共性的社会资源。”
双方其实讲的都有道理,问题是怎么去把握和控制开放的尺度和范围。
在两方混战和妥协下,“要预约、限名额、过安检、查证件”成了目前不少高校采用的模式。
今年3月,复旦大学宣布,社会公众可直接刷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或随申码进校。
与此同时,也发布了校园参观文明公约,并提出违反公约者,学校有权予以制止或劝离,并采取措施谢绝再次入校。
校园也被分为开放区域和非开放区域,教学核心区和学生宿舍区为非开放区域,不对参观者开放。
是否进行入校登记也成了热门讨论话题。
与这些举措相伴的,是高校开放预约的参观票“秒光”且出现“黄牛”兜售现象。
舆情在前,一部分学校选择彻底封闭。
层层加码,出入宿舍有登记、出入食堂有登记、出入图书馆有登记......
至于校门,没啥重要事还真就别想出去。
这下好了,外人进不来,学生也出不去,主打一个一视同仁。
严格的门禁现象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
如果有段时间吐槽它们的声音变少,或许是因为学生已经毕业了。
哦不,毕业校友也不幸被两边争斗的流矢击中,甭管你是谁,来这个学校,就得给我过流程,走程序。
最后大家都忙于审核、被审核、被放行了。
以至于大学如何向社会开放,至今没有标准答案。
参考文献
[1]Vista看天下.暑期游客占领各大高校,带人钻空子的黄牛都快赚翻了丨大胆开麦
[2]Vista看天下.樱花季的高校成了“人民公园”,这真的是纳税人想要的开放吗?
[3]重庆瞭望.大学校园开放之争,究竟在争什么?
[4]雷叔写故事.因为疫情封上的门,疫情后也没打开。
本文转自【惠通学子】,惠万千学子,通广博视界,欢迎关注。
END
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