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古镇
杭州西兴古镇因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而得名,历史上曾是两浙门户,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代名家的壮丽诗篇和西施北上入吴的丰富历史故事。这里还是浙东古运河的源头,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
西兴灯笼
古镇见证历史
走进西兴古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韵味扑面而来。721户居民在古镇上枕水而居,白鹭等水鸟飞翔于河道之上。
古镇上一块块文保碑石,记录着古镇的过往。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这是白居易笔下的西兴驿。西兴古镇,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起源之地,由此出发,途经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古运河之水在镇海城南注入东海。
西兴的发端,要追溯到春秋末期,由于吴越战事不断,越王勾践命大夫范蠡在今西兴筑起固陵城,用以拒吴。据《越绝书》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屯兵城也,其陵因可守,故谓之固陵。”相传,西施就是在此梳妆,待诏入吴的,在西兴十景中,“西施妆亭”就记录着这个故事。
西兴镇邑的最初形态已不可考。近代西兴聚落主要沿浙东运河呈带状分布。在浙东运河南北两岸形成与其平行长度超过千米的上大街(今西兴街)、下大街(今官河路)两条主干道路,以及与上大街和浙东运河呈垂直的棋盘格状的一系列背街小弄。
老街诉尽繁华
走进西兴老街,首先看到的便是浙东古运河——官河。曾经的官河是联接浙东运河与钱塘江的水陆交通咽喉,因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出现了过塘行布满西兴古镇的盛况。
“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这首《西兴夜航船》中,一声气势如虹的“靠塘去”,喊出了曾经的喧嚣。全盛时期,过塘行有72爿(pán)半,成为西兴一大支柱产业。清代《康熙南巡图》就描绘了当时西兴作为集散中心的繁华景象。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纪录片《我与大运河》总导演兼撰稿人张海龙介绍,1986年9月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节目开头播放浙东运河画面,开篇就是西兴这个“浙东运河之头”。解说词说道:“大量资料表明,古时西兴是一个濒临钱塘江的繁华商埠。富饶的宁绍平原上的稻米、食盐和其他物产,都是通过这条运河,在西兴过渡口进入钱塘江直通京城。来自日本、高丽、中东和东南亚诸国的使臣、商贾和货物,从宁波上岸,改乘内河船只,也是从这里入钱塘江去晋谒大宋皇帝的。”
再往里走,是西兴过塘行码头陈列馆,成串儿的纸灯笼格外吸引眼球。红的、黄的竹编纸灯笼成串儿挂起来,时间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宋朝。据史料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950年左右),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西兴街上仍有七家灯笼铺。
在老街保护区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西兴码头与过塘行建筑群19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杭州市文保点1处、杭州市历史建筑5处,沿街分布着屋子桥、铁陵关、永兴闸、西兴驿等遗址,以及残存的牌坊、街亭、河埠头等众多文物古迹,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初“两街一河”的格局。
永兴闸
老街不光保存了历史古迹,还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老街上,家家户户门口除了门牌号外,还有一个印着一条条家风家训的牌子,诸如“克勤克俭,以后福泽”“宽容心境好,友善天地宽”“正身清心,言言矩行”……
在老街的家训馆里,更是保存了“书则必读,田则必耕。唯此二者,可以为生。家因可富,身因可荣,绝胜他务”的来氏家训,还有官至清朝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汤金钊留下的家训“教子孙学诗学礼,慎言行有物有恒”,章氏家训“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西兴老街,曾经是,红墙寂寂沐晚照,绿瓦悠悠浴东风;现如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赓续城市文脉
随着钱塘江北移和钱塘江大桥的修建,西兴千年津渡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多年来,高新区(滨江)为传承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始终不懈努力着。
说起西兴古镇的保护与修缮,滨江区西兴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王利军如数家珍。在街道工作20多年,他参与过古镇的历史文化挖掘、运河申遗、小城镇环境整治和诗路文化带建设等工程。
2002年,杭州高新区和滨江区“两区合并”,高新区(滨江)进入高速发展期。瞄准发展的同时,高新区(滨江)也聚焦历史文化保护。“当时,许多专家学者走进西兴古镇调研,建议古镇不走商业化的路子,保持‘原汁原味’的保护基调。”王利军说,那时,城区发展刚刚起步,经济条件还不宽裕,“我们先从文化挖掘着手,跑档案馆、图书馆,收录整理涉及西兴的诗词,先后编印了《西兴镇志》《西兴古诗百首》《西兴历史故事》等书籍。”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浙东运河-西兴过塘行码头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遗产点,古镇也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初的格局。为了加大文化传承与保护,西兴街道还打造了“诗路声音博物馆-西兴馆”,推出“游钱塘精华、逛西兴老街”旅游线路,并举办“从西兴出发——浙东唐诗之路”摄影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同时,西兴也与区内文创企业对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热爱本土文化。
历史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积淀,也是城市灵魂所在。根据已经公布的八批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单,高新区(滨江)有43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与历保区块以传统民居为主;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点)11处,其中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文物保护点7处,非遗项目49项。
2022年,高新区(滨江)启动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作,修缮46处旧屋,以“两街四区”运营规划布局,形成了一条古今交汇、业态融合、居民幸福的历史文化街区,开街不到一年,老街已经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2023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为抓住历史机遇,高新区(滨江)将以文润城、厚植城市底蕴,深入实施“滨江记忆”传承工程,深入挖掘运河源、古海塘等历史文化内涵,推动白马湖越文化考古发掘和非遗传承,构建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相融的文化格局。
迎着高新区(滨江)发展的热浪,老镇在时代中熠熠生辉。古典美与时代相拥,让老街的延续更为不拘一格。
来源: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