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9日消息(记者唐奇云)“忙归忙,勿忘六月黄”。所谓六月黄,指的就是农历六月前后,只差最后一两次蜕壳的未成熟蟹,通常在2两左右。今年的六月黄品类中,有一批白色大闸蟹惊艳上市,煮熟前后都呈半透明白色,蟹黄肉眼可见,堪称螃蟹界“显眼包”。
7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崇明区的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基地,跟随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吴旭干了解拥有神奇“肤色”的白色大闸蟹——“白玉蟹”。
白玉蟹成蟹保种池塘(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白壳蟹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但数量极其稀少
“大闸蟹其实是有不同颜色的,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墨绿色是最为常见的,此外自然界还有蓝色、紫色、白色等,其中蓝色、紫色都是不可遗传的。”作为国内首个培育白色大闸蟹“白玉蟹”新品系的负责人,吴旭干告诉记者,白壳蟹在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但是数量极其稀少。“大约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偶然发现了白色的大闸蟹,当时我就很好奇啊,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不能遗传。”
吴旭干在随后的研发过程中发现,控制螃蟹外壳呈白色的基因是隐性的,携带这种隐性基因的螃蟹数量不多,导致生出白壳蟹宝宝的概率极低。再加上白壳蟹在水中清晰可见,容易自相残杀或被天敌发现,所以更为少见。“正是因为隐性基因本身在自然界不占生存优势,所以我们要单独养殖,整个塘都是白玉蟹,这样它才能长得好。”
吴旭干展示白玉蟹的蟹种养殖阶段(右)(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建立奇数年偶数年繁育体系,逐步形成“白玉蟹”新品系
“河蟹种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选育‘白玉蟹’新品系,我们要建立奇数年和偶数年繁育体系。”吴旭干解释道,河蟹能活两年左右,奇数年出生的河蟹要到偶数年才能性成熟,偶数年出生的螃蟹要到奇数年才能性成熟,因此,需要分别建立奇数年和偶数年选育体系。
在选育过程中,吴旭干团队坚持优中选优,保证遗传稳定。吴旭干团队成员、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张冬冬说:“首先要培育‘白玉蟹’大眼幼体,获得优质蟹种,并从数万只蟹种中进一步挑选,完成进行成蟹养殖,再从中选取规格大且壳色纯白的成蟹来做下一代亲本,留种率只有5%左右,非常严格。年复一年,经过几代纯化,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白玉蟹’新品系。”
吴旭干(左)与学生在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成蟹养殖实验室(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在选育“白玉蟹”新品系的同时,团队系统研究了“白玉蟹”的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养殖性能、性腺发育、可食率和营养品质以及壳色形成机制,并开发了配套养殖技术与营养调控策略。此外,团队还与浙江的相关品牌合作,围绕“白玉蟹”包装设计、文化塑造、品牌定位等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提升 “白玉蟹”的外表颜值以及食客第一印象。
营养价值无差、生长速度更快,已试养至全国多地
吴旭干指出,“白玉蟹”通体洁白最主要的原因是蟹壳中缺乏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而在蟹黄中的虾青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含量和正常绿壳蟹没有显著差别。此外,“白玉蟹”和普通螃蟹在可食率、可食组织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上都很接近。
“吃六月黄讲究‘吃公不吃母’,壳软、肉嫩、味鲜,我们的‘白玉蟹’是半透明的,蟹黄清晰可见,丰腴软滑。同时,我们还发现,‘白玉蟹’大规格蟹的比例高,在9月到11月,它的生长速度快。待到今年‘秋风起’,‘白玉蟹’真正成熟后,会大量上市。”吴旭干介绍道。
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基地内的白玉蟹(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目前,在团队成员的推广下,“白玉蟹”已经试养到新疆、宁夏、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多地。“接下来的4年时间,我们要在全国主要的养蟹区进行中试养殖,每个地方可能要养个100亩到500亩。连续经过3年到4年的规模化养殖,如果市场层面上发现养殖效果不错,销售情况也可以,那么就申报国家级河蟹新品种审定。”吴旭干表示,希望“白玉蟹”特色品种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