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6983字,阅读约3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蔡忍冬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嘉兴是笔者外婆家,湖嘉曾难分彼此。如今多数已退休的嘉兴人,时常会忆起年轻时在地处湖州的嘉兴师范专科学校求学的青葱岁月,而嘉兴当地人聊起昔日勤俭路上的嘉兴旅馆,也会提及1983年撤地建市时里面住满从湖州分流来的干部。少时我常随家长穿梭于杭嘉湖三地间走亲戚,也算是名副其实的“杭嘉湖游子”。
据清代《疏浚临平长安河道碑记》载:“杭城水去有二道:一出武林门,北流过塘栖,以达石门,曰下河;一出艮山门,东北流过临平,以达长安,折而南,可至海宁,由长安越坝,亦会于石门,曰上河,又名运盐河。”此石门系指崇德,清康熙元年(1662)曾改名石门,而京杭大运河南段塘栖至崇福段下塘河,可上溯至元末统领张士诚所浚开。
早期湖嘉两地的内河航班如“同昌”“大达”等船主,公司驻地在海宁长安下闸桥处,经营菱湖至千金、新市、洲泉、芝村、崇德的这条航线,其后,由湖州市航运总公司经营的“长安班”客轮,一直坚守到上世纪90年代初。记起小时候父亲与大姑通信,地址需写沪杭线长安镇浙丝一厂,而菱湖就是浙丝二厂所在地,江南运河维系着嘉湖丝绸工业日新月异的兴旺时代。那时,从菱湖坐轮船抵长安即可转乘火车,这是水镇人的一条捷径,而沿途菱湖、新市、崇福与长安的水上码头,那真是一派“百舸争流”的大气象。
崇福,大运河穿镇而过,古镇因漕运而兴。2014年秋日,我等行摄于崇福横街古巷,所见诗人徐自华祖居就在庙弄西侧,她嫁在南浔梅家并专志树人,主持浔溪女校并邀请挚友秋瑾来校执教。而吴滔故居则小门紧闭,吴滔与安吉吴昌硕、秀水蒲华、洲泉胡钁、崇德沈伯云等书画家皆为同圈文友,而沈氏故居松隐庵就在西寺弄内。
崇福善长典前老街
时近中秋的街边,月饼铺里余香扑鼻,途经见“善长典墙界”碑,不远处的老茶馆画阁雕栏。忽而闻听街边老人夸耀:“崇福原为崇德县,有城墙、孔庙,康王来这里避过难,还有大名鼎鼎的陈英士。”笔者闻听这才恍然大悟,回头细察差点擦肩而过的当铺旧址。陈英士14岁从吴兴到崇德“善长典”当学徒,期间他阅读新书籍反对旧迷信,交友不论贫富且人缘极好,与当地厨师董阿大结下情谊,日后东游扶桑追随孙中山参加维新革命,便是从这条运河古街上开启征程。
“太湖隐起一城黑,天目泉来百里清”。明末清初崇德人吕留良早年到湖州参加过抗清义师,年过半百又在吴兴择地筑庐,隐居于峭壁寒潭长溪修竹的“风雨庵”。崇福的中山公园内,辟有吕氏墓园,蔡元培书碑题赞;园内旧立陈英士纪念塔,由林森敬撰塔铭,历史总是如此反反复复。公园题额为书画家吴䍩木,即吴滔之孙、吴待秋之子,其名为吴昌硕所赐:“辛酉年生,属鸡,取养到木鸡之意。”修养深淳者古谓“木鸡”。吴䍩木移居苏州住听枫园,与双林籍书画家费新我、沈彬如等关系密切。
濮院,古称御儿,地处沪杭苏三地交通枢纽,系宋代濮姓南渡世居地,也是大运河要津上的丝绸古镇,后转产为全国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镇的九大古桥与翔云观门楼遗址,恰好应证濮院清代乾嘉道光时期“濮绸”产业的繁盛,其中,单孔石拱语儿桥最为有名,民间唤作“女儿桥”。今桥亭虽不存,然壕门尚在,桥畔的几棵榉树叶已泛红,斜阳下的语儿桥绝似“日暮乡关”。
赵孟頫之父赵与訔曾出任嘉兴知府,其姐又嫁崇德张伯淳。赵孟頫与镇绅濮鉴为挚友,故在镇上书额题梁广留墨迹,赵孟頫曾作《幽湖泛月图》,管夫人亦为香海寺补壁《晴竹新篁图》。濮鉴过世后赵孟頫亲撰墓志铭,赞其“轻财重义,聚而能散”,濮家长孙彦仁曾任吴兴典市官,不过旋即又辞职还乡,经商立业之余附庸风雅遂成就濮氏的世代“家风”。
1921年夏,伴随着一声汽笛,从上海方向驶来的104次火车缓缓停靠在嘉兴站,月台上迎来一群意气风发的新青年——中共一大代表。他们分批入住鸳湖旅馆,然后沿着宣公弄跨过宣公桥,来到春波门外的狮子汇渡口集合,伴随着“鹤鸣夫人率我们上船”声,船只摆渡到湖心岛,先登烟雨楼四下寻望,再隐入预租的游船内聚会,揭幕开天辟地的伟业。
王会悟(1898-1993),嘉兴桐乡人,鹤鸣(李达)之妻。旧时乌镇以市河为界分乌青二镇,分辖湖、嘉两府,青镇人王会悟与乌镇外甥沈雁冰是亲戚,若按辈分论,比沈雁冰小2岁的王会悟是其表姑妈,两人自幼便是一个书塾里的同学。1910年沈雁冰到湖州府中学堂求学,1917年王会悟也到湖郡女塾来上学,而沈雁冰的妻子孔德沚也一度来此校学习,也就是日后改驻嘉兴师专校舍的红楼旧址,王会悟在湖郡女塾期间属半工半读,并深受新文化思想影响,曾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谈感受,陈独秀得知新文化思想已潜入教会学校很是欣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会悟带头鼓动剪短发、倡平等活动,在湖州积极参加声援北京的爱国运动。其后为躲避封建旧势力,王会悟在同学的帮助下抵达上海,沈雁冰将她安置在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书,又经沈氏牵线结识李达并成为其助手。1921年4月,在渔阳里陈独秀的居所中,李达与王会悟举办婚礼结成革命伉俪。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921年8月3日,中共一大会议由上海转移至嘉兴南湖画舫上继续召开,就是采纳了与会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的建议。当时上海与嘉兴通火车,而南湖与火车站毗邻,再到游船上开会就更为安全。南湖红船,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初心地;嘉兴南湖,因此成为万众敬仰的红色革命纪念地。
烟雨楼,实为一座江南玲珑名园,明置湖石假山掩映清筑红楼一角。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纪念活动,笔者重游故地,亭台楼阁依稀,来许亭由德清俞平伯补额;鉴亭内嵌安吉吴昌硕书“画家蒲华墓志铭”,见证湖嘉间书画家惺惺相惜的动人佳话。吴兴沈迈士与凌大纶,都为纪念馆画过“烟雨楼前映红船”的水墨长卷,凌大纶系湖州画家凌虚之子,擅长以水墨工笔描绘朦胧迷离的江南水村,而以各种角度表现南湖红船风姿更是独出心裁。
凌大纶《湖上烟雨映红船》
南湖东北岸的小瀛洲,又称小烟雨楼。园中所立舞蛟赏石,前似蟠龙,后卷龙尾,石根正中篆体题名传为赵孟頫所书。此石原为赵孟頫好友濮鉴府中内园之物,清初辗转至嘉兴豪门;金石玩家张廷济曾拓“舞蛟”二字,题记曰:“松雪篆字至为罕见”,于嘉德2019年春拍溢价颇高,实则无独有偶,湖州“莲花峰”也系赵篆题刻。仓圣祠畔挺拔的银杏树,身披金甲倒映莲池,细察树龄标牌恰好整一百年,回味百年风雷激荡,改天换地古物依然。
湖州与嘉兴毗连,系长三角与杭嘉湖的天然汇聚地,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春秋吴越时期。湖州有东句城与西句城,桐乡有东晏城与西晏城,都是吴越争霸的印迹;南朝梁武帝太子之师是德清人沈约,乌镇有昭明太子读书处,相传太子妃于湖州仙顶寺得道。据《嘉兴府志》记载,桐乡是“邑当孔道,西达宣歙,北抵苏常,其为商贾所辐辏亦以桐乡为适中之地”。桐乡与湖州的商贸与人口交流最为密切,风俗与方言多有相似之处。洲泉金隆门老宅祖上自吴兴千金迁入,族人开药铺行医富收藏的不少;桐乡旧时广植用作蜡烛原料的乌桕树,而德清乡间至今还在生产蜡烛芯。
含山,又称涵山,西北为湖州善琏,西南为嘉兴河山,孤峰卓影独峙于湖嘉交界处的浙北平原,故在两地府县方志中均有记载“山介两州曰含山,四水环绕曰涵山”,宋代由新市人姚明鼎建笔塔,明代邑人蔡普成出资重修。此后,吴兴蔡家与崇德陆家对含山的寺宇构建贡献较大。含山既是蚕花圣地又是湖笔之都,且因旷野平川沃壤深厚而成农桑与窑业重地。
明末湖州归安涟川沈氏所撰《沈氏农书》成稿后,幸获桐乡杨园退吏张履祥的关注,又尚感有所不足而续《补农书》其后,至清代乾隆年间两书合编为上下卷,除农事蚕桑外,还包括丝织、六畜饲养等内容,是反映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专著。清代沈焯诗云:“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学哨船郎,旌旗忽闪恣轻快。”记述含山清明时节的蚕花盛况,大致与现今如出一辙,只是随着蚕业的逐渐退隐,农妇祈福被替代。
相传,余杭晚清名人杨乃武结案后,每逢清明时节常乘船到大麻、石门一带做蚕种生意。老字号“凤参牡丹杨乃武记”蚕种一度畅销东部蚕区,直到抗战爆发才被日商挤出市场,由吴兴钮氏创办的苕溪丝厂也毁于日寇的铁蹄下,遗址就在大麻海华村花家漾口。
大麻苕溪公园
据说,湖州达昌绸厂钮氏某日乘舟在杭嘉湖一带沿水路巡游,往河中扔银元测试水质,船行至花家漾发现扔下去的银币不会迅速沉底,还能在水面漂浮一会儿,说明水质醇厚适合缫丝,钮氏三兄弟便决定在此建厂并于1927年完工,生产“时装”牌白厂丝外销,还在双林、菱湖、洛舍、花林、门庄等地分设多处收茧站。1937年,日寇侵华时,苕溪丝厂遭毁,仅留存一座30多米高的烟囱,以及多通丝厂界碑及嘉善干窑青砖。
如今,湖州钮氏丝厂旧址被改作苕溪公园,并新建以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冠名的“伯鸿城市书房”,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乌镇人。嘉兴特别是桐乡与湖州在书画方面的渊源颇深,如钱君匋、岳石尘、刘雪樵、沈红茶、章柏年、袁道厚等与湖州关系密切;桐乡凤鸣公园、濮院梅泾公园、石门古吴越疆界等处都留有湖州书画家谭建丞的手迹。2006年钱君匋题签的《叶小舫画集》、2017年范汉光主编的《澂园书翰:谭建丞致丁力书集》均由浙江人美出版。
清代嘉兴海宁学人王国维与湖州藏书家蒋汝藻、张钧衡、刘承干、庞来臣等交往密切,曾常年为南浔蒋汝藻私家藏书编目,其《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堪称版本目录学名著。王氏对《水经注》的研究也发轫于蒋氏所藏善本秘籍,而湖州的藏书家大多先收藏实物再后成为学者。吴兴宋春舫与王国维系亲戚关系,虽“褐木庐”所藏以欧洲戏剧书籍为主,但也属湖州藏书文化所及之余脉。1935年宋春舫以表弟的身份应约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作序,虽治曲彼此东西异趣,却都始于最初的同好。
清朝海盐的金石家张燕昌父子著有《三吴古砖录》《三吴古砖续录》;海宁的金石僧六舟曾为荻港演教寺住持,他在《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中记述德清杨坟宋砖,湖州周中孚编纂《杭嘉湖道古砖目》。笔者在新千年旧城拆迁中曾亲见“周恒昌”“倪増茂”“顾洽兴”等干窑铭砖,以及“双旗纹”“蝴蝶纹”等嘉善窑作青瓦,进入新千年以来各地因改造旧城使得司空见惯的旧砖瓦重获新生,可证清末民初嘉善窑业在江南独领风骚的盛况。
湖州慎微之留学美国,嘉善张天方留学法国,彼此受西方考古思想的影响,归国后都对本国史前文化情有独钟,又同为吴越文化田野考察爱好者与先驱者。慎微之捡拾的钱山漾石器曾经获张天方等中外专家鉴定,张天方也以捡拾收集石器、古砖、木牍、铜杂等为主,并详细记录考古见闻,身体力行“实物、求访、文献”鉴学三部曲,特别将“实物”定为首要,还是颇具真知灼见的,不同于学界常见“皓首穷经”的究学方法。
张天方与慎微之考古笔记
张天方呈柳亚子诗稿附有《念五郎镜》云:“自别容姿窅窕娘,我怜念五石家郎。照来人忆西湖瘦,婉转系绳寸寸长。”这是他获藏湖州石家镜后的题咏,其著《浙西最古的事》《浙西古迹》等均涉及湖州访古内容,在《浙西古迹》附录中记有于安吉、长兴、荻塘、南浔、双林等实地考察之所见,还提及钱山漾新石器“初沪江大学教师慎微之先生携若干至上海,摄影留真,后东南学会蒋大沂往探”的相关条目,并注明“这些都是亲身经历,实物证明,积年累月,存此区区,不是由抄袭志书来”,反映出同时代学者治学严谨的共性。
抗战时期湖嘉军民避居天目山,张天方主持天目书院,期间特撰《现在与今后浙西学者所应崇尚之生活》《筹建西天目英士堂启》《天目山考古叙录》等涉湖文章,还欣然为《戈亭风雨集》作序:“命曰风雨,志时会也。冠以戈亭,系地望也。”诗集由朱渭深执编,共录吴兴、德清等地33位诗人300多首抗战诗。1939年3月,周恩来应约赴浙皖大后方发动军民抗战,张天方与吴兴的凌以安、罗家庆等均亲聆训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的墨书题迹,令张天方精神振奋且终生难忘,属涉杭嘉湖的珍贵地方史料。
张振维,安吉人,1946年入学杭州国立艺专,师承黄宾虹、潘天寿。他先后担任过嘉兴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斋名“拜虹庐”,以填词与书法而名世。曾为安吉“抱甓精舍主人”作画,题记多涉及砖拓,身后有《拜虹庐遗墨》出版。2012年以来,嘉湖两地兴起“藏砖”热潮,或搜捡或网购,或刻砚或凿盆,如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释》、施蛰存《北山集古录》《北山谈艺录》等湖籍人士编著的小众砖书遂成大热门。藏家自发结队到武康、宁绍等地访砖乐此不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州与嘉兴曾长期同属嘉兴专区,1959年嘉兴专署迁驻湖州统辖。同年,《杭嘉湖文艺》杂志刊登刻纸《少年钢铁兵》,由笔者祖父所创,我父为之配诗,其时他正在平湖师范任教。小时候,我常去嘉兴落帆亭畔的大姨家探亲,爱吃丽桥北堍的“陆高荐”小爆鱼。后因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去嘉兴学习参访,直到1983年10月“撤地建市”后,两地遂成相望与并进关系。
大运河畔落帆亭处的旧宅,曾是嘉兴三友锡剧团的驻地,而湖州滩簧也有着嘉兴帮的分支。嘉兴双胜湖剧团直到1980年代初还有演出活动,常演剧目有《望江亭》《王老虎抢亲》《三拜堂》《燕归楼》等,主创人员为寿伟生、杨友亭、汤雅琴、冯依雯等,这些历史细节如今只能从旧戏单中寻觅。电影《蚕花姑娘》中脍炙人口的插曲就综合嘉善田歌与湖州滩簧的音乐元素,由浙江歌舞团叶彩华演唱,这些都见证杭嘉湖戏曲沿运河流域传播与融合的历史。
越剧《汉宫秋》戏单
1972年,在湖州成立嘉兴地区京剧团,由吴兴县京剧团与嘉兴红旗京剧团部分成员组成,嘉兴京剧名家卞韵良加盟,以擅演南派包公戏闻名杭嘉湖,同为剧团成员的张新志与徐金巧夫妇,剧团解散后回嘉兴被分配到南湖景区再就业,演武生的张新志动手能力较强成为红船文保员,唱旦角的徐金巧嗓音甜润吐字清成为南湖讲解员,恰是南湖红船成就这“南湖一家人”的后续佳话与荣光。
顾锡东(1924-2003),嘉兴嘉善人。1954年创编越剧《五姑娘》大获成功,1956年调入浙江省文化厅工作,负责传统剧目整编工作;1958年赴任嘉兴专区文化局副局长,长期在湖州工作并加盟嘉兴专区越剧团,他连续创编《沈梦珍》《争儿记》《复婚记》《银凤花开》《山花烂漫》等农村题材的现代戏。1977年,顾锡东担任嘉兴地区文化局局长,并组建嘉兴地区越剧团,为该团陆续创排《花落花开》《复婚记》《汉宫怨》《姐妹缘》等剧目,1983年新组建湖州市越剧团并分设青年团,顾锡东以群戏《五女拜寿》种下的越剧“小百花”试验田,率先在湖州唱响并一时风靡江南。舞台美术装置美工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出席嘉兴地区戏剧调演期间,顾锡东在南湖烟雨楼与舞美工作者合影留念。
溯源起湖嘉文脉总是密切相连。文学家茅盾成名作《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据说是以吴兴双林籍上海丝绸业大亨莫觞清为原型创作的,且莫家女婿蔡声白与茅盾还是湖州府中学堂的校友;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分别在菱湖、新市等地取景拍摄,1973年茅盾填词《一剪梅·咏湖州》并记曰:“辛亥革命之前年,余曾求学于湖州中学,近有湖州来人谓解放后湖州工农建设气象蓬勃,前途大好,喜而赋此。”茅盾还先后应约为《杭嘉湖文艺》《南湖》《莫干山》《教与学》等刊物及湖州中学科学馆、湖州工艺美术服务部、湖州影剧院、嘉兴地区群众艺术馆等题署名号。1982年,《嘉兴师专学报》出刊孙席珍、陈瑜清等学者纪念茅盾逝世周年的特稿,其后,又陆续刊发过多期有关茅盾研究的专号并印行研究专辑,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影响广泛。
丰子恺二姐由石门嫁到练市周家,丰氏赴日本留学曾获周家资助,抗战初期丰子恺举家避难最初先到练市。丰家外甥女周志澄是练市小学创办人,外甥周志亮是数学教师亦擅长绘事。1956年丰先生重游江西庐山,在含鄱口碰见说着方言的湖州人说:“我们石门湾靠近湖州边界,语音相似,我们就用土白同他谈起天来。土白实在痛快,个个字入木三分,极细致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达得出。”画家特将这段近乡情切的偶遇写入游记并发表于上海《文汇报》副刊。1966年早春,丰子恺夫妇携家人到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游览,曾下榻于湖州第一招待所,还参观郭西湾翻水站等新景,并留下“飞英塔下小勾留,宾至如归客舍幽。鱼米丰饶沽酒美,人生只合住湖州”的墨宝。
李子侯是嘉兴海盐人,1957年平湖师范毕业后分配在中学任美术教师。1959年嘉兴专区宣传部门在湖州举办嘉兴专区农业成就展览,抽调嘉兴的李子侯、袁谷人与吴兴的王欢生等美术工作者共同负责布展与手绘工作。1962年李子侯继入浙江美院国画系深造,1969年分配到长兴县文化馆任美术干部,曾筹办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的展览工作。杭嘉湖的水乡田蚕生活与砖瓦木雕藏品成为李子侯取之不尽的艺术创作源泉。
电影《水镇丝情》剧照
1972年重新组建嘉兴地区电影公司,主管湖、嘉两地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知青作家黄亚洲1975年由浙江生产建设兵团转入濮院丝厂任宣传干事,其后担职嘉兴地区《南湖》文学杂志社编辑,1980年发表于该刊的剧本《侦察员的爱》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改名《R4之谜》搬上银幕。同期创作的电影《水镇丝情》在双林取景,影片从双林塘桥畔的轮船码头开篇,以双林丝厂为背景讲述劳模徐妹子的悲情故事,由吴海燕、赵有亮主演,特别是镇上的几座古桥与荻塘上的拖船队,如今重睹令观众很是感怀。
黄亚洲编剧的《水镇丝情》与顾锡东编剧的《蚕花姑娘》,堪称纪录湖州水乡影像的银幕双璧,也似湖嘉两地文创的交响音画,景美曲美人更美。电影的长处就在于“情景回放”时能够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