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2024年1-4月,我国电子商务保持较快增速,网络服务消费额增长25.1%,其中在线旅游增长77.6%;“六一”国际儿童节,黄鹤楼景区特别推出背诗免门票优惠活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均可参与;近来,亲历古迹、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渐成文旅新趋势。
本期新闻速览
商务部:
1-4月中国在线旅游消费额增长77.6%
来源:央视网 作者:秦佳鸣
2024年1-4月,我国电子商务保持较快增速,在提升商务领域数字化水平、促进消费增长、拓展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快商务领域数字化进程。商务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制定《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开展数商强基、数商扩消、数商兴贸、数商兴产、数商开放5项重点行动,细化20条具体举措,全方位提升商务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1-4月全国网上零售额4.41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1.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4万亿元,增长11.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9%,跨境电商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比重稳步提高。
网络消费新增长点持续发力。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举办第六届双品网购节,各地围绕数享生活、数贸全球、数智赋能三大主题推出230余场活动,更好满足品牌品质需求,活动期间全国网络零售额增长12.1%。数字、绿色、健康类商品较快增长,1-4月通讯器材、节能家电和体育娱乐用品分别增长20.2%、15.5%和21.6%;服务消费增速快于总体,1-4月商务部重点监测网络服务消费额增长25.1%,其中在线旅游增长77.6%,新中式游、县城游、出境游受青睐;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开始显现,4月份家电和家具网络销售额分别增长9.3%和12.2%,较上月加快2.3和3.2个百分点。
电商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商务部和塞尔维亚内外贸易部签署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建立电商合作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和人员培训,促进地方合作,鼓励企业间合作,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平台对接。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1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电商合作机制。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进展良好,38项试点举措中36项启动实施。
短评
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商务领域数字化进程,更为旅游业的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线旅游市场增长迅猛,新兴旅游形式受到消费者青睐,体现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黄鹤楼下
武汉文旅志愿者用诗词浸润童心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作者:丁婕 武旅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6月1日,在武汉文旅志愿者的耐心引导和贴心服务下,10岁的张珈祺牵着妈妈的手来到黄鹤楼景区过儿童节。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他在5分钟内大声背诵出三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得到一张免票入园臂贴,兴高采烈地进入黄鹤楼景区。
儿童节当天,黄鹤楼景区特别推出背诗免门票优惠活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均可参与。武汉文旅志愿者邀请十余名小朋友背诗游园。在古诗吟咏中,文旅志愿者陪着这群孩子追寻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感受黄鹤楼璀璨的诗词文化。
沿石阶曲径蜿蜒而上,高耸入云的黄鹤楼主楼映入眼帘,檐角高翘,气势恢宏。驻足黄鹤楼下,抬头仰望,小朋友们再次吟诵出唐代诗人崔颢所作《黄鹤楼》的经典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看到这样的场景,武汉文旅志愿者马上与小朋友互动起来。一位志愿者提问道:“你们知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小朋友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首诗真是太有意境了!”“这两句诗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离别之情,以及对他未来的祝福。”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武汉文旅志愿者周媛为孩子们讲解壁画图《人文荟萃》中蕴藏的诗词文化。“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挖掘古代诗词的独特价值,让孩子对黄鹤楼能有更多的了解。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周媛说。当天,文旅志愿者还为小朋友送上了节日礼物。
短评
武汉黄鹤楼景区儿童节推出的背诗免门票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游玩中领略了诗词之美,更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文旅志愿者的引导与互动,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生机,为旅游注入文化之魂,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从高冷走向大众
考古工地“潮”成旅游胜地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余嘉熙 葛慧君
近来,亲历古迹、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渐成文旅新趋势。《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全国55家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从高冷走向大众,考古正在褪去神秘面纱,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考古工地“潮”成旅游胜地
三大考古工地同时开放、考古专家现场讲解、游客亲身体验考古发掘和绘制彩陶……今年“五一”假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现场,不仅有科普、参观、体验等环节,散落在草坪上的帐篷、招揽观众打卡的摊位、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更是将考古工地变成了度假胜地。
谈及考古工地对公众开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博工作者既承担着考古发掘、学术研究等工作,也肩负着社会传播、让大众共享考古成果的责任。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入考古现场,实地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4年来,有约5万人走进这里。”州桥及汴河遗址公众研学示范基地教师朱彦蓉介绍说,这里有专人讲解考古进程及成果,游客还能“围观”考古工作者发掘过程、目睹文物出土过程、体验盲盒“土层寻宝”和“文物修复”的乐趣。
“颜值”与“内涵”齐头并进
河南是全国文物大省,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4座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在丰厚资源的加持下,该省考古旅游逐渐兴起。
郑州市举行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3天内吸引了近万名省内外观众走进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和大河村遗址。今年3月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近期也迎来多批次研学的中小学生。安阳开展的6批考古志愿者招募活动,已经有数百人参加……考古逐渐走出曲高和寡,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体验。
为便于公众参观,河南省文物部门还在考古探方上架大棚,四周建栏杆、筑栈道。同时,建立公众考古研学示范基地,构建以文物探挖为核心、学术交流为基础、观览探玩变产业的全新文化研学产业模式,让考古遗址“颜值”与“内涵”齐头并进。
把考古和保护放在首位
“考古与旅游结合,是否会对正常的考古生态产生影响?”面对考古旅游热席卷而来,一些人提出了担忧。
不少业内专家学者呼吁,在推动考古旅游“热”的同时,还需要把握好文化上的“冷”思考,守住文化底线。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认为,一方面,要针对考古工地和遗址的重要性和代表性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例如,具有城市历史发展节点意义的城门、桥梁等遗址,要进行原址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活动策划、社区营造等方式,配套相关基础服务设施,对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面向大众开放,使遗址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总而言之,要让文化遗产既‘守’得住又‘活’起来。”
短评
近年来,考古旅游成为文旅新趋势,让公众有机会走进考古现场,不仅能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还能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考古旅游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也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1
END
1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编辑:冯墨涵
责任编辑:张祥、胡希
审核:谢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