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綸鎮村民正在進行手工竹蒸籠編制。 受訪者供圖
即將打包遠銷海外的泗綸鎮竹蒸籠。
“中國竹蒸籠之鄉”——雲浮羅定泗綸鎮。
美國紐約曼哈頓中國城伊麗莎白街,一傢極具粵式風味的老牌中餐廳吸引瞭大量本地食客。熱氣騰騰的誘人茶點,裝在精致的竹蒸籠裡,既保存瞭菜肴的原汁原味,又飄散著一股清新的竹香,是不少當地居民從童年到中年的餐桌記憶。
這傢中餐廳叫福臨門海鮮酒傢(Oriental Garden),老板告訴南都、N視頻記者,他們讓糕點變好吃的秘訣,來自萬裡之外的“中國竹蒸籠之鄉”——雲浮羅定泗綸鎮。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泗綸羅竹蒸籠。”近些年,泗綸鎮竹蒸籠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85%以上。也就是說,出口海外的平均每10個竹蒸籠,就有8.5個產自這裡。
一個農業小鎮,如何開啟出海貿易之路?又是如何在市場競爭中轉型升級?
羅竹用途由造紙轉為編制竹蒸籠
泗綸鎮位於雲開大山地帶,青山連綿,林木蔥鬱,肥沃的土地上,羅竹(又名沙羅竹)綿延不絕。風入竹林,萬畝翠竹隨山勢起伏,形成瞭一片翡翠的海洋。這種竹子修長挺拔,竹節較長,徑大、壁薄、柔韌,並且帶有一股天然的竹香,因此被視作一種極佳的環保編織材料。
在上世紀80年代,泗綸鎮的羅竹主要用途是造紙,後來鎮上的造紙廠陸續停業,羅竹也滯銷瞭。為解決羅竹的銷路問題,當時鎮上和幾個村的幹部商量後,認為編制竹蒸籠是本地的一項傳統特色,若能擴大規模,不但可以解決羅竹賣不出去的困境,還可以帶動其他竹類產品的發展。
此後,鎮上派出幾名幹部和竹制品加工方面的能手外出學習,帶回瞭相關的生產和管理技術,自此,竹蒸籠產業在泗綸鎮“落地生根”。
鎮上大大小小的村子,都開始將編制竹蒸籠當成瞭主業。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傢開始追求環保,流行用竹制蒸籠作炊具,而且竹制蒸籠成本低,無污染,有益健康,泗綸蒸籠的海外貿易逐漸興盛。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泗綸羅竹蒸籠”
談到泗綸鎮的海外生意,羅定市恒兆蒸籠有限公司的老板娘張群英打開瞭話匣子。她的公司就開在泗綸鎮裡,是一傢業務覆蓋竹制品研發、生產、加工、銷售、電子商務平臺服務與國際貿易的企業。
“泗綸的蒸籠除瞭用少量細銅絲固定邊緣外,其他全部是竹子,非常環保。”張群英告訴南都記者,環保的工藝,加上羅竹纖維長、韌性好,制作的蒸籠較其他竹蒸籠更耐用,使得泗綸蒸籠受海外客商青睞。她傢生產的蒸籠暢銷歐洲、日本、東南亞、澳洲、美洲等100多個國傢和地區。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泗綸羅竹蒸籠。”張群英的海外生意就是靠口碑一點點做起來的。“有一次,德國客戶過來要檢測我們的蒸籠,說不明白為什麼用我們的蒸籠蒸出來的糕點那麼香。他們專門派質檢人員來泗綸的山上砍瞭羅竹拿回去檢測,然後發現糕點的香氣都得益於竹子天然的味道,從那以後那個德國客戶就成瞭我們長期客戶。”
“後來德國客戶把我們推薦給瞭美國的客戶,美國的客戶覺得好又把我們推給瞭新西蘭的客戶,海外的蒸籠的市場從此就越做越大。”張群英說。
在張群英看來,從廠裡出來的任何一個產品都必須是用良心生產出來的,這份堅守是任何技術都替代不瞭的。她的工廠已有6000多平方米,工人數達上千人。她向南都記者介紹,目前有上萬農戶在和她的廠子合作,分享著產業發展的收益。
農婦變“蒸籠姑娘”每月多掙兩三千元
走進泗綸鎮的蒸籠生產基地,清幽的竹香撲面而來。遮陽棚下,無數個編制好的蒸籠正在晾曬,旁邊的生產間內,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對蒸籠定型、加固、打磨。
南都記者發現,這些蒸籠編制工人許多都是女性。從事蒸籠產業近10年的竹之森公司董事長沈美娟向南都記者介紹,在她的公司,80%以上員工都是泗綸鎮的農村婦女,她們平時在傢種種菜,閑暇時間就制作竹蒸籠,每人一個月有兩三千元的額外收入。
村民們看到制作竹蒸籠既不愁原材料,也不愁銷路,紛紛開始投身到竹蒸籠加工行業中,更多的農村婦女搖身一變成為“蒸籠姑娘”。
泗綸鎮村民彭利香就是這樣一位“蒸籠姑娘”。她告訴南都記者,早已把編制蒸籠當成照顧傢中老小閑暇之餘的副業。讓彭利香感到既意外又驕傲的是,她親手編制的竹蒸籠,不僅遠銷海外輕松賣爆,還被許多老外喜愛,有些甚至賣出高價。南都記者查詢發現,在海外銷售平臺,一個直徑25厘米左右的小規格竹蒸籠,可以賣到15.49美元。
羅定市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沈秋嬋告訴南都記者,在歐洲地區,老外根本不會做蒸的食物,但他們通過視頻,瞭解蒸籠的正確的用法,每次食物出鍋後,整個屋子充滿好聞的竹香。
在東南亞,泗綸竹蒸籠,不但被用來蒸制原汁原味的糕點,馬來西亞航空曾經還將竹蒸籠作為紀念品送給遊客,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歐洲,人們也會將竹蒸籠作為聖誕節的禮物贈送親友。
如今,泗綸鎮從事蒸籠加工的人員達1.2萬人,年產蒸籠約8500萬隻,年產值超3億元,每個農戶編制竹蒸籠年收入約4萬元。蒸籠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全國同類產品的80%和85%,已成為富民興村、振興鄉村的重要產業。
新科技賦能竹香電蒸籠留住“老味道”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以沈美娟為代表的新一代“蒸籠姑娘”,開始探索建立線上和線下、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銷售模式。泗綸鎮幾傢較大的竹蒸籠生產企業都註冊瞭網店,借助網絡平臺把泗綸蒸籠銷往海外。
美國紐約曼哈頓中國城中餐館福臨門海鮮酒傢(Oriental Garden)的負責人王先生告訴南都記者,他隻是簡單在海外平臺搜索瞭竹蒸籠,就能看到平臺上推薦的來自泗綸鎮編制的蒸籠。用泗綸的蒸籠蒸出來的糕點別有一番清香風味,不光華人食客喜歡,就連很多外國食客也會問他食物中的一抹獨特醇香是怎麼做到的。
王先生特別提到,他們曾嘗試用不銹鋼蒸籠蒸制糕點,但一下就被挑剔的食客指出,糕點嘗不出“老味道”瞭,很多食客可能不知道他們說的“老味道”是什麼,但王先生一下意識到“老味道”就是泗綸蒸籠的竹香和品質賦予食物的特殊味道。
在國際商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泗綸鎮的企業搭上“科技快車”,在提升竹蒸籠質量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自2012年起,泗綸鎮引導企業更新觀念,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把目光投向價值更高、更符合市場需要的竹蒸籠衍生品,深入推進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蒸籠產品提質升級。
在有關部門的建議引導下,許多企業研發和生產竹蒸籠與電磁爐等現代廚具結合的多功能電子蒸籠——竹香電蒸籠,既有現代科技方便高效的特點,又能保留傳統工藝制作和羅竹的清香,非常適合傢庭和小餐館使用。
“國外客戶每次進貨量比較大,但對工藝、環保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張群英向南都記者介紹,為瞭提升編制效率,公司也研究使用瞭一些機械化手段,取代部分人工制作工序。如以切割機取代傳統的柴刀切割竹條,僅這個步驟就提升瞭數倍的效率,但是企業還是面臨著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沒有人使用專業機器等問題。
對此,泗綸鎮經濟辦主任陳聰告訴南都記者,為解決從業人員年齡偏大的問題,泗綸鎮為在傢的年輕閑餘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培訓的同時,積極申請創建羅竹省級產業園,推動竹產業再造“新引擎”解鎖“新密碼”,吸引更多年輕血液。
陳聰表示:“近些年,我們鎮多措並舉,扶持本土企業擴資增產的同時,鼓勵企業積極自主研發,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比如,我們支持恒兆蒸籠有限公司引進價值5000萬元的一次性竹纖維餐具生產線和數控化管理設備,搶抓‘以竹代塑’機遇,爭取把竹纖維餐具也銷往海外。”
總第124期
本版采寫:南都記者 楊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