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KI
一到冬天,吃糕的熱情就高漲起來。
秋冬後的大米、糯稻正帶著田野的清香,糅合著人、時令、地域和風俗,化為一道道香柔軟糯的糕團,慰藉人心。
遂昌的糕,訴說著大街小巷、傢傢戶戶對生活的熱愛與贊頌,吃起來芳香軟糯,甜而不膩,別有一番滋味。
糕是稻米的結晶,凝結著數千年的農耕文明。
傳統手工制作,蒸出熟悉的遂昌味道,凝聚著遂昌人對傢鄉的眷戀。
© | 森桃食養
小小的一份糕,不僅解瞭遊子的鄉愁,也讓更多人喜歡上這份來自山城的“甜蜜”。
遂昌濕潤的空氣和優質的水源孕育出絕佳品質的大米、粳米、箬葉等食材,勤勞的遂昌人將這些普通食材,做成瞭各種軟糯香甜好吃的糕,讓人一口就貪戀。
在遂昌的糕裡有一個小小的巧思,那就是會選用高山野生箬葉作為籠底的鋪墊材料。
蒸煮後,箬葉與糕融為一體,不僅賦予食材一抹自然的清香,還方便拿取不粘手。
/發糕/
眾多糕裡最受歡迎的算得上是發糕瞭,“年年高”與“年年發”的美好寓意,讓發糕受到每傢每戶的熱捧。
以酒糟發酵,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堪稱糕中一絕。
遂昌發糕制作繁瑣,需經多道工序制作,才可蒸出一籠軟糯可口的糕。
米、豬油、酒糟等配料一樣不可缺少,研磨、壓粉、揉糕、裝籠、蒸煮、上色,道道工序都有講究。
每當糕液還沒上蒸籠,就開始想念那一口冬日的“甜蜜”瞭。
一層層蒸籠架起,這是福氣盈門、步步高升的象征。灶火蒸煮出沁人的米香,升騰著濃鬱的人間煙火氣。
出籠的酒糟發糕白且糯,有趣的遂昌人喜歡在潔白如玉的發糕上抹上一層洋紅(食用色素),看起來喜慶滿滿,也寓意著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同時,發糕也是遂昌大小宴席裡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點心。
切一塊品嘗,發糕氣孔細且密,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軟糯味美,一口暖心更暖胃。
/青糕/
說起青糕,也是遂昌民間傳統糕類名點,有著獨特的青、香、韌、糯等特點。據《遂昌縣志》記載,青糕制作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軟糯香甜,帶著淡淡的清香。
遂昌青糕,不僅制作工藝獨特、配料也很講究。
© | 森桃食養
每到陽春三月就開始做足瞭準備,這個時節,恰好是鼠曲草(遂昌話為“夾克”)最鮮嫩的時候,遂昌人將其從山野田間采回,焯水後曬成一小塊圓圓的鼠曲草幹,方便需要時取用,這也是制作青糕的特別之處。
鼠曲草與糯米漿充分混合,再進行上籠蒸煮。加瞭鼠曲草的青糕色澤如玉,清香撲鼻,煞是誘人。
© | 自然造物
當即品嘗,入口清甜,口感軟糯,是讓人流連忘返的遂昌純正“年”味。
/糖糕/
制作糖糕,與其它幾種糕有些許不同,為瞭口感更加豐富,在米的選擇上自然尤為講究,會在糯米的基礎上加入粳米來制作。
糯米讓糖糕蒸出來既軟糯又有嚼勁,而有瞭高山種植的粳米,口感吃起來更細膩香甜。
© | 卯時攝影
以糯米、粳米為主料,紅糖為配料,根據不同喜好配以紅棗、花生、芝麻調制出多種口味。
在揉制紅糖糕粉的過程中會加入適量豬肥膘,來增加糕的油潤度和口感。
出爐的糖糕色如古銅,芳香四溢,吃起來甜而不膩,十分滿足。
© | 小菜
/千層糕/
千層糕也叫早米糕,原材料是簡單的絲瓜葉、大米和紅糖。翠綠的外衣,層層疊疊,有規律地交織著三層。
土灶上,熱烈的火候和氤氳的蒸汽融合,蒸籠屜上鋪上屜佈,舀上一勺勺米漿,隻要等待七八分鐘,再均勻的鋪上第二層,如此層層循環。
絲瓜和紅糖的清甜香味,芳香撲鼻。碧綠和棕紅,堆砌出晶瑩透亮的千層糕。
等至蒸熟冷卻,用棉線“切”菱形,千層糕也就制作完成瞭。
冷卻後的千層糕風味佳,濃鬱的糯香中,帶著一絲清甜的香味,咬一口,滿滿是孩童時的味道。
© | 外婆的菜譜
一口甜糯
給冬日帶來暖暖的甜蜜
你最愛的是哪款糕呢?
文章來源:遂昌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