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与东莞老城区息息相关的城市更新项目,在这片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区域开展的「东莞记忆」,备受本地市民关注。
正在施工中的项目路段,围蔽起一部分街道,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市政管道升级、结构加固、外立面整治、景观升级。
目前,项目中的F型街区已完成市政管网的重新敷设,正在进行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其中,中兴路基本完成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正在进行外立面施工。
2023年6月6日,「东莞记忆」项目正式动工;2024年1月12日,中兴路样板段开放;预计2024年10月,中兴路及珊洲河西段骑楼街区以及迎恩门南侧公园将完工开放;计划2025年年底前,大西路、振华路整体呈现。
骑楼下,旧城里
有人离开、有人留下
城市变化进行中
人们如何看待、如何经历身边的生活?
在某些独特的瞬间,又存在何种记录?
(下文节选自佛山社区营造团体“同济再拾”)
01传统商业的集聚与坚守
迎恩门门楼,从这个门楼以北,「东莞记忆」大部分项目位于此。
经历了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发展,这里逐渐变成了以骑楼为主的商业繁华之地。
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这个老一代的商业中心渐渐式微,如今也只剩下坚守的老铺:五金、碳画、花灯、花鸟鱼虫...…
打金、家电维修、碳画可以说是「比较不受影响」的一批商户了。
他们在这里扎根了如此多年,积攒了一堆非常有忠诚度的熟客。手艺精湛的碳画师傅甚至可以做到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出相。
他们表示:如果离开了这个地方,反而熟客还可能找不到呢。
在靠近市场的另一边,呈现的景色又完全不一样:有在葵衣街做了婚纱生意许多年的「葵衣坊」,租了非常大的一个门面之余,还将附近的街巷打造成了一个可以用来拍照的场景。
许多写挥春和山器的师傅在中山路驻扎,红白二事产业以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存在着。
走在这条烟尘滚滚的街上,不时会有年轻人前来打卡、购物、拍摄。
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这里的产业相当聚集:中山路附近的红白事产业以及竹器店,阮涌尾路上的花鸟鱼虫店……
还有兴许是因为以前的华侨酒店以及东莞饭店带旺的、在附近扎堆的餐饮用品店,但现在因为两家酒店均已倒闭也逐渐关闭或搬走。
02传承之后,改变与机遇
位于芹菜塘街上的一家小吃店,老板亲手做的蛋黄卷让人印象深刻。
老板以前在华侨酒店做点心师傅,在那里学会了许多甜点小吃的做法,一直到自己出来开店创业,一晃30多年过去了。而这个好吃的蛋黄卷,在本地也很难找到,所以基本每天都会早早卖光。
中山路上的蔡波记竹升面,则是跨越了三代人的记忆。
现在店主的爸爸在80年代时,会在晚上在外面的东莞影剧院摆卖竹升面。对于那时的许多东莞人来说,去东莞影剧院看电影是一件仪式感十分足的事情,而散场之后两旁的各式各样的摊贩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多年之后,现任店主选择把这个品牌重启,就有了中山路上的这家小店。
坚持手工制作蛋卷的婆婆会主动给你尝尝她的手艺,还有王屋街上传承了几代人的花灯非遗手艺人,老字号饭店依旧坚守在原来的位置...…
他们仿佛都在原地等待,期待着围墙拆下之后,这里会迎来新的面貌。
而这个新的改变,对于他们来说,会不会有新的机遇?
03等待的年轻人与如常的生活
第一次来到社区,最吸引人的可以说是款式多样的铁门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表达。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一位长期关注东莞铁门的博主,更新了不少这些铁门的样式。真的令人好奇:老莞城为何有如此多有特色的铁门呢?
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停车场附近,以前华侨酒店后面的街上,两边的围墙都被大大小小的涂鸦作品覆盖着,可见这里是许多东莞涂鸦者的聚集地。
在这个社区逐渐剥去繁华的过程中,涂鸦者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本地人去重新发现这些城市中值得被发现的景点。
其实在这个老社区之中,偶尔也能发现年轻人在此开店:咖啡店、Barbershop、首饰店...…选择进驻的新店主,等待着这里的重启。
对于很多本地街坊来说,这些年轻小店可能跟他们的生活没太大关系——
也许这条街上年轻小店再多,和他们的生活仿佛也有一条无形的边界,哪怕物理边界消除,这条无形的边界,也还需要进一步消解。
一大早,社区的公园处有正在遛鸟的老人家们,转角不远处则是在组私伙局唱粤曲的另一群人,再往北走,那里每天都聚集着一群下棋打牌的棋友牌友...…
变迁对他们来讲,似乎并不影响日常。可能出行的确不太方便了,也许阵地也需要转移了,但是只要聚在一起的那群人不变,那就一切都如常。
其实在这个区域上,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老店主们,都不会抗拒和来访的人们聊天,也愿意分享许多关于这里的历史和故事。
无论你如何看待身边的城市更新,希望你也愿意,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变化。
来源:东莞发布综合,东莞记忆、同济再拾
编辑:钟欣玲
校对:李秀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