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魔都上海總在造神,“逼格”之神。
不管什麼品類隻要到瞭上海,就算賣得再貴也有人排隊瘋搶。
6200元/杯的天價咖啡,引得不少網紅前去打卡。
半顆皮蛋,兩顆菜心搭配豬油渣,配上中餐日作的名號就能怒賺2000。
98元一條的生吐司,一天賣掉1200條,最高能被黃牛炒到300元。
但有時候,封神和毀神不過一瞬間。
這兩天,#一碗30元的網紅面館賣不動瞭#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不少網友共鳴。
曾在上海風靡一時的網紅面館,過得相當慘淡,用一句總結就是:邊開邊倒,倒得還比開得多。
巔峰時期曾開遍瞭整個上海的傢有好面,上個月破產清算。
曾經千店規模的五爺拌面,一年倒閉瞭近600傢;
預計2023開1000傢的陳香貴,從巔峰時期的237傢,關到僅剩191傢;
計劃開店100傢的張拉拉,營業門店僅剩56傢。
要知道兩年前,它們還被稱為“時代的新風口”,一碗面估值70億。
資本寵愛的網紅面館,為何討好不瞭年輕人?
商場裡的拉面店,
被資本捧成網紅新貴
過去幾年,面館在資本大佬眼裡的受寵程度,僅次於奶茶店和咖啡店。
紅杉、騰訊、高領都排隊送錢,網紅拉面們6年獲得瞭18輪融資,價值超過25億元。
2020年2月才面世的陳香貴,門店不足10傢時就吸引瞭3億融資。
在資本的力捧下,陳香貴1年就新開瞭170傢店,花費超2億。
其創始人薑軍曾自豪表示:在餐飲直營品牌當中,開店速度比我們快的隻有麥當勞、肯德基。”
張拉拉連續獲得3輪融資,遇見小面、五爺拌面等品牌也均在半年內連融兩輪。
有瞭資本加持的新貴們,不僅店面快速擴張,估值也是狂飆。
最風光的時候,馬記永、陳香貴估值超過10億元,遇見小面估值達30億元,老大哥和府撈面更是飆到70億元。
就連拉面師傅都成瞭行業裡最緊俏的資源,一大批拉面師傅從甘肅大遷徙到上海。
資本不捧無用之人,平平無奇且爛大街的面館,有什麼魅力呢?
網紅面館受寵的最大底氣,就是愛吃面的中國人。
《2022年中國消費者餐食類型》顯示,偏愛面條的人占瞭50.4%。
圖片來源艾媒咨詢
在2020年全國的300萬傢快餐店中,有40%都是面館,可見面食在中國餐飲市場的受歡迎程度。
陳香貴的創始人薑軍是餐飲界老炮,開面館之前瞄準的是酸菜魚賽道。
他偶然間發現,隔壁賣拉面的比酸菜魚賣得好,於是果斷把兩傢酸菜魚店改為拉面店。
比起酸菜魚,拉面的準入門檻更低、標準化程度更高,更適合做連鎖。
其次網紅面館拉高瞭逼格,有爆款潛質。
中國線下有40萬傢面館,其中20萬傢是蘭州拉面,但是一直處於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態。
網紅面館一出現,不僅讓蘭州拉面有瞭姓名,還提升瞭一個檔次。
一般的蘭州拉面,都是開在街道邊,為瞭去掉品類本身的土氣,網紅面館都把店開在高端的商場或者購物中心。
以陳香貴為例,其70%的門店都在購物中心,剩下的30%在寫字樓、醫院、還有地鐵站。
除瞭地理位置,網紅面館的裝修也很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陳香貴是國潮風,馬永記則是簡約風,乍一看更像是一傢偏時尚的日式居酒屋。
在網紅面館的潮流下,吃面也能變成一種時尚,吸引不少年輕人排隊打卡。
高逼格的大招在網紅店發育期的威力巨大,對資本也極具誘惑力。
估值10億的面條,算錯瞭兩筆賬
金沙江創投創始人朱嘯虎說,“中國的麥當勞、肯德基,就是蘭州拉面。”
從這句話能看出,資本對蘭州拉面寄予厚望。
但如此火熱的賽道,網紅面館活得卻不是很好。
最明顯的是,曾紅極一時的“面店新貴”們,最後一次融資都停在2021年。
沒有資本輸血的新貴們,隻能瘋狂關店。
據餐寶典最新監測數據,五爺拌面的閉店率高達41.8%,是餐飲平均水平的兩倍。
張拉拉門店的關店率高達43.75%,陳香貴除瞭大本營上海,其它地區的門店也 一傢接一傢關門。
網紅面館越來越不受寵的原因是,算錯瞭兩筆賬。
第一筆賬,難以下調的高成本。
陳香貴的品牌宣傳片裡,有一句廣告語,“陳香貴蘭州牛肉面,不是刺客的蘭州牛肉面”。
再怎麼洗腦,消費者仍然被價格刺痛。
陳香貴最便宜的一款面是28元,馬記永則是26元一碗,而張拉拉的牛肉面最低也要26元一份。
其實陳香貴等網紅面館賣得貴一點不稀奇,因為它的成本在那擺著。
餐飲成本主要由原料、租金、人工等構成,而這幾項都在拖網紅面館價格的後腿。
在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商場裡,開一傢直營店的成本在100萬元左右,屬於重資產的商業模式,單是租金這一項,就把面館拖得夠嗆。
為瞭提高逼格網紅面館的原料成本也居高不下。以陳香貴為例,其宣傳面粉、辣子、煮肉熬湯調料都從蘭州空運到上海的。
除此之外,中式面館最大的賣點手工拉面,就決定著他們在拉面師傅上的成本,比其他快餐店要高的多。
第二筆賬,品牌賣點沒有壁壘。
開在商場裡的網紅面館清楚知道自己的競爭對手,是商場裡動輒上百的烤魚、火鍋。
和這些產品比,三十幾元的網紅拉面,相當有性價比。
在面對消費者吐槽價格時,陳香貴CMO李楊才表示,吃陳香貴的客戶,不會因街邊店價格便宜而被轉化。
問題是較高的價格和高檔的場景,讓消費者對30元的拉面也會有更高的期待。
但網紅面館的產品口味卻成瞭短板。
五爺拌面的評論區有大量用戶吐槽“面難吃”;
和府撈面評論區中出現較多的則是“性價比低”和“工業味道”;
在張拉拉和陳香貴的評論區,也充斥著大量“面不正宗”、“牛肉湯,香精味太重的評價。
高端化不是原罪,而是消費場景和價格的不匹配,讓消費者感覺不值。
價格隻是數字,貴則是感受,核心是值不值。
越是傳統的品類,越難吃網紅那一套
第一年吃盡紅利,兩年穩定發展,三年就撐不下去。
這個網紅店的魔咒,正在擴展到更多傳統賽道,比如新中式饅頭、炸串品類、貝果等品類。
上海一傢定位精品高端烘焙的品牌,叫Dikka Bakery,開業當天人滿為患,需要排2個小時的隊伍,結果不到五個月就倒閉關店瞭。
今年紮堆開的新中式饅頭店,把饅頭賣到32元一個,但不少品牌從當地網紅打卡點到關門,隻用瞭半年時間。
6月份在上海掀起一場“貝果大戰”,拼開店、拼顏值、拼故事,但三個月後,曾開張營業10分鐘就開始限流的“紐約貝果博物館”,已無人問津。
那這些中式面館品類升級的路,就走不通瞭嗎?當然不是。
隻不過如今的網紅面館們,想成為面館界的肯德基、麥當勞,還有兩條路可走:
一個是開源節流,通過標準化降低成本。
為瞭拓展更多的客源和收益,一些面館在原有的面食產品之外,搞起瞭“副業”。
像陳香貴加入瞭燒烤,馬記永開設瞭小酒館,和府撈面推出瞭小面小酒......
很多網紅面館關店也不全是壞事,陳香貴關閉瞭一些經營數據不佳的門店,或將門店轉型為雲廚房,專註於外賣業務。
二是做爆款,用產品搞定用戶。
數據顯示,消費者在選擇中式面館時,最關註的是味道,其次是口碑和價格,這三個分別占比73.9%、62.0%及54.9%。
很多人去面館不是奔著華麗裝修和新奇產品去的,隻是想吃一碗熱騰騰的面條。
在這種情況下,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和應有的質量,才是王道。
想抓住消費者的心,還得註重面條的品質口感和性價比,用產品爆款來抓住消費者的胃。
當資本回潮、消費降級,靠高客單價支撐起來的高坪效就顯得格外脆弱,平衡性價比與增值服務成為網紅面館們要面臨的新挑戰。
結語:
隨著資本退燒,很多人都開始唱衰新中式面館。
但從整個行業來看,新中式面館很好的填補瞭中式快餐的空白。
在商場裡的快餐品類中,無論是西式漢堡、米菜快餐還是米粉拉面,都有瞭中國品牌的身影。
漢堡賽道裡有賈國龍、塔斯汀;炒菜快餐裡,有老鄉雞、老娘舅;拉面賽道裡也不再是日式拉面稱王。
吉野傢旗下的“花丸烏冬面”2022年退出中國時表示,無法和便宜的中國面打價格戰。
靠日式拉面爆紅的味千拉面賣不動瞭,連年虧損,不得以開拓瞭燒烤業務。
中式快餐發展初期,資本看好中國快餐與洋快餐一較高下的巨大潛力,品牌則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占領市場份額,鞏固地位。
隻是後期中式面館想要翻身,還需要在爆品支撐下,有自己的造血能力。
不想做一次性的生意,就要盡量讓價值和價格劃上等號。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