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消委會聯合福州市消委會公佈的一項比較試驗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福州市20傢咖啡銷售單位的59款現制現售咖啡經檢測,均檢測出低含量的2A類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從11.1微克/千克至30.4微克/千克不等。抽檢樣品涉及瑞幸、星巴克等20個市面主流品牌,包括瞭美式咖啡、拿鐵和風味拿鐵等不同品類。
這項比較試驗結果一經公佈,經過部分媒體轉載,逐漸出現“咖啡致癌”的說法。這很快引來許多“靠咖啡續命”人士的焦慮,擔心以往對咖啡的依賴會影響甚至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隨後,星巴克、瑞幸等在內的多傢企業都表示,所有咖啡及飲品符合國傢相關標準。
實際上,根據2010年國際《食品與化學毒物學期刊》(第48期)一項研究結果,丙烯酰胺導致致癌時的劑量為2.6~16微克/千克·天(1微克是1克的百萬分之一),即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若每天攝入丙烯酰胺2.6微克×60=156微克就達到致癌量。依據煮咖啡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為13微克/千克進行換算,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12公斤的咖啡才可能會致癌。離開劑量說毒性都是耍流氓,說致癌性也是一樣。
“丙烯酰胺的發現實際上最早是在薯片裡面”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教授厲曙光表示,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都會產生丙烯酰胺,油煎油炸的一些食物裡都會有。“但問題是現在發現丙烯酰胺的量非常小,實際上目前連它的靶器官都不清楚,不知道這個丙烯酰胺在哪一個器官有致癌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烘焙的煎炸的都會或多或少的有致癌物,比如說油條油煎餅都會有, 但是含量很少微乎其微。”
(編輯:周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