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的亞熱帶地區,生長著兩種特有巨葉——芭蕉葉和柊葉,在這裡生活著一個民族:景頗族,景頗族人生活在山林之中,當地人就地取材,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葉子能夠鎖住食材的水分和香味的獨特功能,甚至還賦予食物特殊的香氣,利用葉子當器皿,創造出瞭無數佳肴。
景頗族人也很有吃的智慧,“山裡的東西,綠的是菜,動的是肉”,他們將在山中可獲取的食材經過舂、烤、煮、剁、炸、醃、拌等方法精心制作,最終匯成一道名菜:綠葉宴。元《雲南志略 諸夷風俗》載,“食無器皿,以芭蕉葉籍之。”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有“食不用筷”“捻成團而食之”的記載。
綠葉宴是景頗族中既古樸又帶點野性的名宴。綠葉宴以當地的山菜和野味為主,采用傳統的舂、烤、煮、炸、醃等手法烹制,用肥大的樹葉或芭蕉葉包盛飯菜,用樹葉疊成勺、盆盛湯,因滿席翠綠、全不用碗筷而得名。既體現瞭生態環保、回歸自然,又體現瞭健康衛生的文明生活方式。2022年,景頗綠葉宴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歷史淵源
關於綠葉宴,景頗族中流傳著一個發生在清末的故事。說是騰越州的官老爺為籠絡土著酋長,便大辦酒席宴請土司山官。當酒足飯飽之後,梁河縣石波坡山官道光都巴突然想起,此地曾是其祖父和手下13名部下的遇難之所,怒火一起,將桌上的瓷器餐具全砸碎瞭。州官老爺怒形於聲,責怪對方發撒野無理。道光都巴機靈一閃,正兒八經地說:“州官大老爺,你們漢人大官傢,吃飯怎麼用這些泥巴燒成的東西?我們景頗族從來不用這種餐具,用的都是綠皮玉石細碗,且飯後一律丟棄,不再使用第二次。不信請州官大老爺到我們山寨去品用一回。”
州官以為這些專門到緬甸做玉石生意的景頗人真的有綠皮玉石細碗?後來,這位州官外出巡查專門到道光都巴傢看細皮綠碗,到瞭吃飯時,任何碗筷都不見,就連盛湯、喝湯的餐具,也都是芭蕉葉或其它樹葉做成的,餐畢全部丟棄。這時,這位州官老爺才明白自己被道光都巴“幽默”瞭。
二、技藝特點
綠葉宴的制作方法也極具民族特色。景頗族人使用綠葉包燒的方法,將肉和蔬菜包在綠葉裡一起烹飪,讓人們可以直接吃到自然的味道。酸辣是綠葉宴的主調,酸來自於青芒、青檸等酸味食物,辣則來自讓人“聞風喪膽”的涮涮辣,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讓人酸得舒坦、辣得過癮。
綠葉宴中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如烤雞所用的雞是烏雞,景頗族做飯很少用油,所以他們的烤雞是直接在炭火上烤的;米飯選用的米就是當地的大米,有顏色的米是用可食用花染色而成的,紅色的米是糙米;綠葉宴用的竹子要粗細適中,太粗瞭裡面的飯很難煮熟,太細又不能放進足夠的米……看似簡單樸素的綠葉宴,裡面包含的都是景頗族人的生活智慧和對自然的尊重。
綠葉宴中,舂簡菜是綠色餐桌上最富特色的一道,制作工具必須是竹筒和木杵。烤熟的肉、植物中的竹筍、苦子果等都是舂菜的佳品,其辣中帶香、香中微苦、苦中回甜的獨特滋味收譽為“景頗一絕”。從“舂筒不響,吃飯不香”的景頗民諺中,就可以看出舂簡菜在景頗族中的重要地位。
三、吃法特點
“綠葉宴”上,沒有碗、沒有勺、沒有鐵制的酒具,飯是竹筒燒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盤是青翠的芭蕉葉,喝湯的勺是樹葉折疊成的,就連酒杯也是竹筒做的。吃的是山茅野菜、醇香的土雞,從視覺到味覺,都遠離瞭現代飲食的概念,仿佛面對的是一席少數民族“智慧盛宴”。
綠葉宴特色菜主要有:竹筒燒肉、綠葉燜肉、火燒魚、景頗鬼雞、舂幹巴、揉野菜、涼拌雞蛋、煮菜。主食是雞粥、竹筒燜飯。盤腿而坐,蕉葉為席,竹筒為杯,綠葉為碗,五指為筷,這就是神奇的綠葉宴,一場兼具野性與古樸的原始盛宴。
吃的米飯是用竹筒燒出的竹筒飯和用鮮雞湯做出的雞粥。將肉類、時蔬包裹在一起烹制,烤好的綠葉包燒香氣撲鼻。逐一打開“綠包”,有噴香的米飯,有鮮美的魚腥草,有蜂蛹荷包蛋,還有飛螞蟻煎餅、舂烤綠斑鳩、帕滾酸菜等等。面對整桌碧色、滿席佳肴,再加上醇香的米酒,真不知先吃什麼好。
四、價值意義
景頗綠葉宴是景頗人的飲食文化匯總出來的,最有特點的是竹筒魚,魚醃制以後放在新鮮的竹筒燒制出來的,還有鬼雞,用新鮮的土雞煮瞭以後,用檸檬和作料拌出來的,舂野薑是景頗族人情有獨鐘的瞭,用10多種作料比如香草,燒辣子等舂出來的,整個菜系反映瞭景頗人特有的民族風情。吃景頗族“綠葉宴”,大有返樸歸真之感,別有情趣。如今的景頗族“綠葉宴”已成瞭上品牌的旅遊項目。已成為雲南飲食的一張亮麗名片。如果你能到雲南景頗觀光旅遊並品嘗一回綠葉宴,將是一生中一種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