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胡博
雄激素源性脫發(AGA) 又稱脂溢性脫發,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脫發性疾病,占脫發患者的70%,主要表現為頭發密度進行性減少、頭發生長周期及毛囊微型結構的改變,最終成為瞭“地中海”的模樣。據統計,我國男性的患病率約為21.3%,女性患病率約6.0%。中醫學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多將其歸為“白屑風”、“蛀發癬”范疇。
自打我記事起,似乎脫發和腎虛便註定關聯。後來我學瞭中醫,在《素問·上古天真論》找到瞭“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的段落,證實瞭頭發的多少確實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後來我讀瞭更多的書,《醫林改措》說:“……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不生;無病脫發,亦是血瘀。”讓我認識到原來血瘀也會導致脫發;偶爾翻到《外科證治全書·頭部證治》:“蛀發癬,頭上漸生禿斑……由陰虛熱盛,剃頭時風邪襲入孔腠,摶聚不散,血氣不潮而成。”讓我認識到本病還與陰虛內熱、氣血失和、外感風邪有關。再後來,我在各位前輩的醫籍中暢飲,終有醍醐灌頂之悟:脫發與經絡、臟腑以及風火痰瘀虛等因素皆有關聯。
終於,我成為瞭一名皮膚科醫生,經常會遇到脫發的患者。經歷告訴我,古人誠不我欺,雄禿確實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脫發疾病。在不斷的治療過程中,我逐漸有瞭一些自己的中醫治療感悟和經驗:首先,本病的治療要中藥口服、外用相結合,同時患者需配合調整生活習慣(這點尤為重要)。其次,要註意因人制宜,本病在年輕人和老年人群眾中更為多見,年輕人大多熬夜,不愛動,管不住嘴,故濕熱瘀阻者為主,典型特征就是口幹、有齒痕、大便不成形,頭面、胸背部愛出油,不願活動;老年人則大多因為睡眠不佳,活動能力變差,反復搔抓呈現出頭皮幹燥、瘙癢、脫屑、龜裂,體現出血虛風燥的特點。故不同個體,當有不同的治療方案。最後,衷中參西、把握共性問題。許多雄禿的患者都有頭皮瘙癢、脫屑、馬拉色菌超標的問題,下面這個洗頭的小方子分享給大傢:香附30g、生側柏30g、苦參30g、蛇床子15g、薄荷20g;又油又癢者可加地膚子20g、馬齒莧30g;幹燥龜裂者可加白芨10g、地榆20g、槐花20g。上述草藥按口服方法煎煮1次後加水稀釋致2000ml左右,先沐發,控幹後以毛巾沾取藥液濕敷頭皮10分鐘(可予一次性浴帽封包),最後可以用清水或洗發水再次清潔。
生活中,如果您也在受脫發問題困擾卻又茫然無助,歡迎您來找我面診,或許我能幫助您告別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