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時代進步需要科技創新,酒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科技創新的賦能與龍頭酒企的引領。
12月18日,以“創新驅動 共釀未來”為主題的2023第四屆國際蒸餾酒技術高峰論壇在宜賓舉辦。此次論壇,匯聚瞭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荷蘭、土耳其、斯洛文尼亞、韓國、墨西哥等10個國傢的20餘位國際嘉賓,以及中國科學院、四川大學、江南大學、貴州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國內知名機構專傢團隊,共設有特邀報告6場、主題報告28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雷、李景虹,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衛、孫寶國、陳堅,荷蘭皇傢工程院院士Lucas Noldus、江南大學原副校長徐巖,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Michael C. Qian等3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行業發展與國際化”“感知與消費科學”“釀造技術與創新”“釀造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等行業焦點議題,分享瞭蒸餾酒行業最前沿的創新技術成果,深入探討國際蒸餾酒行業發展新趨勢,為提升中國白酒國際影響力,助推我國蒸餾酒的國際化進程及全球蒸餾酒技術交流與合作貢獻力量。
此次高峰論壇是時隔五年的再次舉辦,也是首次在擁有數千年歷史之城“中國酒都”宜賓舉辦。獨傢承辦蒸餾酒行業最具權威性的國際盛會,五糧液充分展示出中國白酒龍頭企業的擔當與風采。
中國白酒高質量發展是“傳承”與“創新”的積聚,是“變”與“不變”的交織。五糧液集團(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從欽在致辭中表示,五糧液願與各位院士專傢一道,創新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圍繞綠色生態、窖池認知、酒度認知、風味與老酒認知、飲酒與健康等重點方向聯合攻關,重塑白酒的價值體系,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白酒行業是一個傳統而固守的行業,其歷史底蘊深厚,釀造技藝傳承古法。以五糧液為例,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歷代釀酒工匠們的智慧和實踐而形成的“一極三優六首創六精釀”,是五糧液技藝高超、品質卓越的“法寶”,也是中國蒸餾白酒傳統釀造技藝的典型代表和鮮活范本。
“不變”支撐品質,“求變”引領發展。實際上,酒業實則是一個傳承與創新生生不息的產業,將傳統釀酒技藝與現代技術實現完美融合,釀就一瓶瓶和美佳釀。上世紀80年代初,五糧液就在遵循非遺釀造技藝的基礎上,首創“勾調雙絕”,獲得獲國傢商業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在科研投入上,亦是大手筆。五糧液2022年的研發費用為2.36億元,2023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為1.36億元。
尊古不泥古,創新有章法。多年來,五糧液堅持平臺引領,構築瞭以國傢企業技術中心為統攬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有7個國傢級創新平臺,6個省部級創新平臺,數量行業領先。在此基礎上,聚力科技攻關,瞄準白酒釀造領域科技前沿,攻堅核心瓶頸難題,獲13項國際領先水平成果、省部級及以上科技進步獎20餘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30餘項,擁有專利1800餘項,成果數量行業領先。
一組組亮眼的數字、一項項領先的技術、一個個驕人的獎項背後,是五糧液堅持在守正中尋求發展,在創新中謀取新突破,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強化白酒釀造領域科技攻關,持續深化產學研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結出的碩果。
“和合共生,美美與共”,是五糧液長期堅定不移踐行的和美文化理念。作為中國白酒行業龍頭企業及中國著名民族品牌,五糧液穩紮穩打、精益求精,大力實施一系列提升產品品質、弘揚傳統文化的措施和行動,積極參與中國酒業乃至國際蒸餾酒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充分展現瞭負責任的名酒企業的擔當。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蒸餾酒生產國和消費國,有著廣袤的市場與前沿的技術,強大的實力與底氣是最深層次的自信。這種自信,意味著蹄疾步穩,意味著開放包容。五糧液在“生態、品質、文化、健康、社會責任”方面率先做到“五個典范”,不斷通過推動中國酒業發展給世界蒸餾行業創造更多機遇,通過深化自身實踐探索酒業高質量發展范式,與全球分享,美美與共。
立足蒸餾酒行業發展全局,開展蒸餾酒行業最高端的技術對話,向全球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引領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全球酒業共融發展,五糧液用有力的踐行,彰顯出民族品牌強大奮進的力量,書寫著“大國濃香,和美五糧,中國酒王”的時代風采。
論壇現場,“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白酒微生物研究分中心”正式揭牌。據悉,該中心是立足行業發展全局、以保障白酒釀造核心釀造菌群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為基礎,按照國傢標準菌種資源庫搭建的菌種保藏平臺,現已收藏五糧液釀造微生物菌種400餘種、1000餘株、20000餘份備份,致力於為五糧液乃至中國白酒的技術創新及生產應用提供全面的菌種資源。
名酒企名風范,大品牌大擔當。每每國際盛會,五糧液總是耀眼的存在,以和美寬廣的胸懷、高瞻遠矚的格局,展現民族品牌的擔當,發揮龍頭酒企的作用,引領中國白酒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