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個我們中國非常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在冬至這一天,北方的人就會選擇吃餃子。有些人說:“餃子的形狀就像是一個元寶,有發財的寓意。”因此冬至的時候傢傢戶戶都會包餃子。那麼,冬至吃餃子就僅因為此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解一下,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吧!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傢傢戶戶吃水餃。”。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有人說,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餃子形狀像元寶,有發財寓意,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所以說,這吃水餃取得就是個希望發財的意思。”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有人表示水餃又叫餃餌,吃水餃是為瞭祛病驅寒,在嚴冬裡不凍耳朵。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傢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瞭。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瞭“嬌耳”,喝瞭“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瞭。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餃子餡有什麼寓意
因為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再加上不同的人口味不一樣,因此餃子在發展過程中,包餃子的餡也是豐富多彩的。而不同的餡料包的餃子寓意也是不同的,這都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其中常見的餃子餡主要有以下幾種:
韭菜餡:韭菜餡的餃子很多人都愛吃,可以說韭菜和餃子是絕配瞭,而韭菜餡的餃子又叫“久財餃”。韭字和和“久”諧音,寓意著幸福、健康、快樂長久,而菜和財諧音,寓意著財富久遠。
芹菜餡:又名“勤財餃”,同樣是諧音,寓意著勤勞致富,會給傢庭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白菜餡:白菜餡的餃子寓意更是非常的吉祥,寄托著老百姓對“百樣之財”的美好祝願。
除此之外還有酸菜餡又名“算財餃”,而“魚肉餡”也叫“餘財餃”、牛肉餡也叫“牛財餃”等等。
不同餡的餃子都有著不同的寓意,都寄托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也是太陽直射地球南回歸線的最南端,標志著冬季正式開始。
在中國,冬至被視為重要的節氣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會在這一天吃湯圓、餃子等傳統食物,寓意團圓和溫暖。同時,也有一些地方會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中國,冬至吃餃子是一種傳統習俗。據說這個習俗起源於漢朝,當時有一位醫生發現冬天人們手腳冰涼,容易生病,於是他建議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以保暖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