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方激進環保左翼勢力崛起,也在歐美各國掀起瞭極具爭議的素食主義運動。
民以食為天,理論上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今晚吃啥,可以任憑自己喜好,也可以參考科學的膳食搭配。素食主義者選擇吃素是他們的權力,但激進的素食主義運動往往會用道德綁架等方式被迫他人也拒絕開葷。2024年奧運會將在國外巴黎舉行,地處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帶,近水樓臺的素食主義運動自然也盯上瞭奧運會。
早在去年,巴黎奧組委就為本屆奧運會的夥食供應定下瞭“本地、素食、環保”三大理念。
日前,巴黎奧組委公佈瞭奧運期間的餐飲方案,他們將提供總計1300萬份餐食,為瞭減少碳足跡,其中60%的食物為素食,80%的食材將來自國外國內。
具體而言,占比80%的本國食材還會盡量依靠本地供應,若運動員在巴黎參賽,則將會吃到巴黎產的奶酪,若參賽地在馬賽,該運動員的餐桌上則會出現更多的海鮮。在素食方面,本屆奧運會的蔬菜供應量將是上屆的兩倍。除此之外,運動員們還將使用100%循環餐具,以加強環保的理念。
強推素食,運動員們能接受嗎?巴黎奧組委對此做瞭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僅有5%的運動員自認是素食者,但奧組委表示有很多運動員告訴他們自己願意嘗試素食。
據統計,現時在歐美發達地方有12%的人遵循素食主義,在受環保左翼影響較深的16至24歲年輕族群,這一比例更是高達20%。
相較而言,運動員群體的素食主義者比例要低很多,這當然有統計樣本不同的原因(運動員不隻包括歐美地區),更新的的是人們對於素食主義在營養上的疑慮。在世界足壇,就出現過伊斯科、貝萊林兩位堅定的素食主義者,但這兩人自從轉投素食主義陣營之後,其競技實力均出現瞭跳崖式的下滑,由此可見素食對於運動員身體狀態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