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公佈瞭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常山貢面”制作技藝榜上有名。得知這一好消息,頓時喚起瞭我味蕾的記憶。
記得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天,跟著姐夫到離傢四裡遠的親戚傢去遊玩。姐夫為他傢閹豬仔,完工後,親戚傢為我們各煮瞭一碗索面,三下五除二就被我吃光瞭。姐夫笑笑說:“你吃索面找不到索面頭啦?”常聽人說,肚子餓的時候吃什麼都好吃,那年月本來食物缺少,何況親戚傢用的是當地山茶油做成的索面,還有自傢種的韭菜和紅辣椒相拌,色香味俱全。
常山縣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源頭,建縣歷史長達1800多年,素有“千裡錢塘江·最美在常山”美譽。常山的美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其鮮辣風格在江南美食中獨樹一幟,是浙江鮮辣美食之鄉。而美食中的代表就有“常山貢面”,原先叫索面,也叫“兩頭黑”,意指起早貪黑,表示貢面制作的艱辛。貢面一直以來純手工制作,一大坨面團經過揉粉、開條、打條、上筷、上架、拉面、盤面等十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銀、細如絲的貢面。當金色的陽光絲絲縷縷地照射下來時,貢面師傅扛出插滿面筷子的面條架,然後依次用勁拉扯,原先手指般粗的面條很快拉成精細均勻的絲面,數米長的“萬千銀絲”迎微風飄拂不斷節,猶如一幅幅精致的工藝品。
1980年代,我在常山縣的產糧區龍繞工作,經常到聯系村馮傢灘走訪,常常看到一個姓馮的青年在傢裡制作索面。頭一天,馮師傅就按比例加鹽加油加水進行揉面,和成一大團存放進大缸裡,這叫醒面。挨過一段時間,夫妻倆開始把面團切成長條狀,然後佈上一層層山茶油,防止面條之間的黏連。凌晨時分,開始盤面,將面一圈圈盤在兩根索面筯上(面筯一般用竹桿做成),每筯上盤20圈。等到太陽出來的時候,開始出面瞭。將面架扛到室外,把一根根面筯插在面杠上方小木孔中,用手將另一根面筯輕輕下壓拉長,直拉到比人還高。看到一架架面絲高高掛起,就像欣賞自己的新生兒,他不無自豪地說,這就是地道的索面,也叫“貢面”。
關於常山索面為何叫“貢面”?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年間,與浙江常山比鄰的江西人嚴嵩上京趕考途經常山,因饑寒交迫,病倒在常城的文峰塔下。這一幕恰好被好心的占傢太婆看到,便喂之以索面,贈之以銀兩,使嚴嵩得以盡快恢復前去趕考。後來嚴嵩高中皇榜,位居高官,每次從老傢去京城路過常山時,都要到占傢停留,順便帶些索面回到京城。一日,嘉靖皇帝禦駕親臨相府,嚴嵩以索面招待,皇帝品嘗後贊不絕口,當即下旨列為貢品,賜名“銀絲貢面”。以後常山每年都要進貢索面數百擔,包裝盒上都蓋有“銀絲貢面”的印章。
十多年前,有民間人士發現:廣州收藏傢中有一塊明代嘉靖年間“銀絲貢面”的木刻印章,上有“浙江常山地方官進貢索面”字樣,這為“常山貢面”找到瞭有力的歷史佐證。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來到浙西邊陲的球川鎮工作,在走訪調查中,發現常山索面叫“常山貢面”有瞭新的版本。球川鎮歷史上手工業發達,鎮上聚集一大批能工巧匠,經過他們巧手生產出瞭豆腐、棕棚、雪片糕,同時也做傳統的索面加工。球川地處山區,山上有大量的造紙原料,歷史上就能生產出質地上乘的紙張。而球川紙在京城常常出現“洛陽紙貴”,連官府會試、典試、殿試都用球川紙,後被譽為“球川官紙”。每當“球川官紙”運往京城,總要搭載一批當地的索面。有一回嘉靖皇帝品嘗瞭索面之後,大為贊賞,遂將球川索面指定為貢品,賜名“銀絲貢面”。
多少年來,在浙西第一門戶——常山,傢傢戶戶的女主人都會做這碗舌尖上的美味——“常山貢面”。在我老傢農村,傢庭主婦常年都要備些“常山貢面”。每當傢庭成員遇寒感冒,或者傢裡來瞭客人,首先要做的是這一碗鮮香辣的“常山貢面”。兒女考學成功,媽媽就會做一碗“升學面”;傢人過生日,媽媽就會做一碗“長壽面”;農村裡的紅白喜事,“常山貢面”一定少不瞭。
“常山貢面”,你是遊子的鄉愁,你是媽媽的味道……(文/南豐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