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網紅食品宣稱是農科院或農業大學研制的,真的嗎?不久前,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查詢發現,一款“翻天娃辣條”打著“農科院”“農業大學”的旗號,但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並未授權。上海辟謠平臺調查發現,日用品、培訓等行業同樣存在“假學歷”,上當的消費者不少。
商品營銷也要“傍學歷”,為的就是博取消費者的註意力和信任。有關商傢深知,在產品上打上某某高校研發的標簽,就能營造出高科技、高品質、質量有保障的形象,甚至讓消費者產生商品運用某種“先進技術”的錯覺。這一招數並不新鮮,甚至人們早已對此祛魅,但在互聯網垂直類目的銷售模式下,商品“假學歷”又有抬頭之勢。
但是,未經高校或科研機構允許,自行在商品營銷中宣揚“清華研發”“中科院研發”等內容,顯然涉嫌虛假宣傳。實際上,一些打上名校標簽的零食、農產品、保健品等,並沒有他們宣傳中的“黑科技”。有的產品,也許確實使用瞭研發單位的部分成果,但是,能不能使用科研成果是一回事,能不能使用打著研發單位的旗號進行宣傳則是另一回事。
類似產品一旦“貨不對板”,就會損害有關高校聲譽,讓科研工作者百口莫辯。此前,一款宣稱“中國農科院與張傢口農科院燕麥專傢多年研究成果”的“高膳食纖維食品”,經檢測發現營養成分實測值不達標,有關科研機構不得不澄清產品與其無關。科研工作者在繁忙的科研任務之外,還要應對如此“鍋從天降”,令人又好氣又無奈。
一些具有名校學歷的創業者,也想著利用名校的品牌進行營銷,既透支瞭自己的學歷,也辜負瞭母校的培養。此前,美容產品品牌“五個女博士”就因誤導公眾被北京大學醫學部公開打假。學歷是自己的,但母校的招牌是屬於學校的,更是屬於公共利益的。如果僅僅因為畢業於某所學校,就打擦邊球蹭母校的流量,恐怕就有點“欺師滅祖”瞭。
面對有泛濫之勢的商品“假學歷”現象,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當然要積極維權。如今,科研成果轉化已成為科創領域的熱點話題,科研機構、科學傢與企業合作開發一款面向市場的產品並不少見。在科研成果面向市場轉化的過程中,高校更要重視品牌建設,悉心呵護自身的聲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高校的主業畢竟是科研和教學,治理商品“假學歷”現象,還有賴更加嚴密的市場監管。對於來自消費者和科研機構的舉報,市場監管機構要積極受理,對違反廣告法等法律法規的商傢進行處罰,督促平臺對虛假宣傳的商品進行下架處理。從根本上來說,對於打著高校名稱進行營銷的行為,應當建立一套普遍性的規則,限制誇大表述,杜絕惡意“碰瓷”。
一些商傢之所以在營銷中打“學校牌”,也是看到瞭創新的重要意義。但是,創新不是單掛在嘴上的,而是通過消費者的體驗和口碑進行驗證的。換言之,產品使用瞭什麼技術概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是否從創新中受益,並因此對商品產生認同。其實,就像學歷不會限制人才長期發展一樣,一款商品從爆款到常銷,說到底不靠“學歷”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