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我心向往之的地方。如此美好的季节,我第一次踏进甘肃境内,第一次参观了敦煌莫高窟,内心非常激动。”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前往甘肃敦煌展开为期数天的第一轮创作采风,在5月26日下午举办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敦煌研究院交流座谈会上,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和导演田沁鑫感慨万千。她表示,创作团队将把此行收获的惊喜、感动和震撼,连同推动文艺创新的决心,一同倾注到创作之中,力求呈现一部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明回响和时代华彩。
座谈会上,敦煌研究院向中国国家话剧院赠送《鹿王本生图》画卷
千年敦煌召唤,国话赴陇采风
202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当中国国家话剧院遇见敦煌研究院,两大“顶级文化体”的交流合作,为《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注入了宝贵信心与坚实力量。在田沁鑫导演带队下,著名作曲家金培达,主演张艺兴、舞美设计王琛、灯光设计王琦、多媒体设计邹四维等主创,从敦煌市博物馆、敦煌书局,到阳关、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再到敦煌莫高窟,进行了脚踏实地的创作采风,也在不断被感动和震撼中。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掷地有声,他说,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座谈会上,田沁鑫院长表示,“在莫高窟,我们由衷感动于80年来几代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希望用守正创新的文艺探索,穿越敦煌风烟,编织出当代年轻人和青年常书鸿先生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以新颖的现代故事、青春的活力表达,召唤更多人对敦煌的心向往之。”
田沁鑫院长表示,《受到召唤·敦煌》将以话剧结合音乐、舞蹈、壁画、建筑等诸多敦煌艺术元素,创造多空间多线性叙事结构,体现从法国、到北京、到敦煌的时代际遇,同时通过超清数字影音技术和流媒体传输等技术,制作“戏剧+电影+数字”的戏剧大片,为观众带来“数字演艺”新体验。该剧将于2024年11月在北京首演。
新老敦煌人分享感人故事
“当年,常书鸿先生为什么放弃法国优渥的生活,当起了敦煌的守护神?因为他第一次看到敦煌艺术作品的时候,非常震撼,这一下子激发起了他的民族自信心。”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表示,自己1984年第一次看到敦煌画册时,也是类似的心情,所以他完全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扎根大漠、守护敦煌。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是湖北武汉人,2000年自武汉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在大学老师的鼓励下,来到了敦煌。这些年外面的诱惑一直都在,但他始终记着樊锦诗院长说过的话:“与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相伴,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极大的幸福。”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学计算机出身,机缘巧合来到敦煌之后,发现这里可以让他的专业发挥更大的价值,“敦煌虽然偏僻,但很国际化,最新兴的技术、最先进的设备,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生于1980年,当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九色鹿》让她自小就和敦煌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连结。长大后,她报考了兰州大学历史系,又坚定地选择了敦煌研究所的硕博连读,并成为了敦煌学研究所的第一个全日制博士。
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 《受到召唤·敦煌》主演张艺兴在座谈会上
在《受到召唤·敦煌》中担任主演的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提出了一个戳中很多人内心柔软的问题:“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大爱,也想听听你们的小爱,能讲讲你们的爱情故事吗?”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韩卫盟清晰记得,自己是2003年7月14日和爱人一起来的敦煌,“到了之后,有点打退堂鼓,但是爱人比较犟,她说她喜欢这个地方,她坚决不走,我也就跟着留下了。”从事丝绸之路乐舞研究的在站博士后汪雪,曾为了敦煌放弃过一段爱情,“因为这里有我所热爱的一切,历史、音乐、舞蹈、绘画……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围绕着我,所有美好的人都围绕着我。我特别喜欢‘召唤’一词,‘召唤’就是你心里的种子发芽了,本来不会说话的东西,用超越语言的方式,联系到了你。”
座谈会上,敦煌研究院向中国国家话剧院赠送了一幅《鹿王本生图》画卷,以及一株拥有美好寓意的“沙漠玫瑰”,并寄语“守护敦煌,一眼千年”“传承莫高精神,凝聚青春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