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逛茶葉市場,發現茶城裡各傢茶店的產品陳設有瞭改變:以往堆放各類普洱茶的貨架上赫然多瞭一些白茶,沒錯,雲南白茶!再逛各地的茶博會,普洱茶還是占據瞭茶品類的半壁江山,然而不再像以往那般鬧騰瞭,取而代之的是雲南白茶。
於是好奇兩件事:
一、白茶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搶占普洱茶市場瞭?
二、雲南白茶從什麼時候起開始躋身中國白茶的市場瞭?
詢問和調查的結果,對廠傢、商傢和消費者來說似乎毫無意義,重要的是結果,結果您隻需知道一件事:雲南白茶來瞭!
帶著好奇的心思把市場上的雲南白茶試瞭個遍,結果一言難盡,驚艷的不多,驚奇的不少,最大的驚奇當然就是:產品包裝上面標註的五花八門的茶葉標準。(說明:茶葉標準指2005年前後開始的普洱棉紙包裝後面十餘項說明中的“執行標準”項,上市的成品茶葉沒有該項被視為非法)
早期(2020年以前)雲南白茶,是景谷景邁一帶的月光白和月光美人,那時人們不知道這個茶屬於六大茶類的哪一類,有的認為是普洱生茶,有的認為是普洱熟茶,也有認為是白茶的,但找不到對應的地方標準。於是市面上早期的雲南白茶,有用普洱生茶標準的,有用國傢食品標準的,有用《中國白茶》國標的,也有用《緊壓白茶》國標的,有的茶企索性自己弄瞭個企業標準。
2014年的月光美人,08普洱茶國標
編輯
2019年的勐海白茶,緊壓白茶2014年的月光美人,08普洱茶國標國標
2020年的勐海白茶,08普洱茶國標
2022年景谷白茶,企業標準
雲南白茶從屬於傳統六大茶類的中國白茶品類,因此早先制定的一系列白茶國傢標準,雲南白茶本可通用,如2018年實施的《白茶》(GB/T 22291—2017)國傢標準,2016年實施的《緊壓白茶》(GB/T31751—2015)國傢標準,2017年實施的《白茶加工技術規范》(GB/T 32743-2016)國傢標準等,但頒佈這些標準的時候,雲南白茶這種產品還很少在市場上出現,因此上述國標幾乎都是為福建白茶量身制定。比如《白茶》國標中對白毫銀針的定義是“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樹品種的單芽為原料,經…制成的白茶產品”,對貢眉的定義是“以群體種茶樹的嫩稍為原料,經…制成的白茶產品”。
2017中國白茶標準
2015緊壓白茶標準
2016白茶加工技術規范
這些標準對原料、品種、工藝以及風味品質和傳統的福建白茶大為不同的雲南白茶極不適應,為滿足市場上對雲南白茶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迫切需要一個符合雲南白茶原料、工藝、倉儲和成品品質規范的標準。
2020年以後,雲南相繼出臺瞭一些雲南白茶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如2020年實施的《勐海茶 白茶》(T/MHC 004-2020)團體標準,2021年實施的《雲南大葉種白茶》(T/YNTCA 007—2021 )團體標準,2021年實施的《雲南大葉種白茶質量保薦追溯技術規范》(T/YNTCA 008—2021 )團體標準,2022年實施的《景谷大白茶》(T/JGCYXH 001-2022)團體標準,景谷茶廠的Q/PJG0002S-2020,瀾滄古茶的Q/LGC 0007 S,大邦白茶的Q/YZB 0003S等等企業標準。
2020勐海白茶標準
2022景谷大白茶標準
2021雲南大葉種白茶團體標準
2021雲南大葉種白茶質量保薦追朔技術規范
這些標準對雲南白茶的“術語和定義”“產品分類、等級和實物標準樣”“鮮葉原料、初制工藝、散茶、緊壓白茶產品的要求”“理化指標、食品安全指標”“檢驗規則,標簽、標志、包裝、運輸、貯存”以及“保質期”等內容作瞭詳細的規定。使得雲南白茶在原料選擇,產品加工和食品安全等等環節有瞭切實可靠的保障,對雲南白茶的市場流通起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從此雲南的茶廠、茶企和茶商可以名正言順地,有標準,有規范地生產和經營雲南白茶瞭。
雲南白茶的發展尚處於萌芽階段,在向更高階段邁進的過渡時期,在雲南白茶國標尚未出臺之際,這一系列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為解決這一時期的標準問題能暫時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對於亟待補充新鮮血液的白茶市場,對於急速增長的白茶消費群體,這些標準隻不過是杯水車薪,隻能解決燃眉之急,遠遠滿足不瞭廠傢、企業、市場和消費者的各方面的需求。
目前雲南制定的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有其約束性、暫時性和局限性,比如勐海的茶企可以用《勐海白茶》的團體標準生產和經營雲南白茶,但勐臘的茶企呢?景谷的茶企可以用景谷大白茶的標準來生產和經營,但其它普洱地區如景邁、景東等地,又依據什麼標準呢?
又比如,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在2021年發佈的《雲南大葉種白茶》團體標準和《雲南大葉種白茶質量保薦追溯技術規范》團體標準,但在普遍性、實用性,尤其是適應雲南白茶產品特色的指導性上仍有欠缺,沒加入這個協會的茶企就無法用此標準。因此,如何根據雲南白茶自身特點,制定出滿足整個雲南白茶企業生產和市場流通的,具有指導意義的《雲南白茶》國標是大勢所趨之舉。
縱觀整個茶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六大茶類茶葉標準的誕生,都經歷從萌芽、發展到成熟的過程,從開初的企業標準、團體標準,過渡到地方標準,最後國傢標準順應而生。而任何標準的制定出臺之前,毫不例外都是遵循茶企前行,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試錯,相關部門再跟進,最後制定、頒發實施這一過程。
目前,雲南白茶的生產、研究、消費迸發蓬勃的生機,白茶熱銷,勢頭正猛,但作為一種新興茶類,其原料品種的選擇,制作工藝的瓶頸,理論指導和科研團隊的欠缺,是雲南白茶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又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雲南白茶》國標對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具有規范性、引導性的重大意義。但這需要時間,更需要政府、協會、企業、科研團隊等共同合力推進,在適當時機促成雲南白茶國標的誕生。
附:中國最全白茶相關標準目錄完整版
註:該文部分內容來自《雲南白茶一本通》
更多好文請關註新茶媒關註刀哥說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