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派鎮野生可可茶古茶樹,樹齡超過600年。
地派溫泉打造的世界最大“懸空心形泳池”,已成“網紅打卡地”。
地派鎮位於惠州市龍門縣西北部,距縣城40公裡,全鎮總面積211平方公裡,生態優美,群山環繞,坐擁優質“山、水、泉、房、茶”資源,美景美食眾多。該鎮立足“生態立鎮、旅遊旺鎮”發展定位,聚焦“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群眾增收、人民幸福”,著力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保護帶動旅遊發展,以旅遊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目前正全力打造全域鄉村旅遊強鎮。
文旅品牌 森林覆蓋率超80% 將打造山地生態旅遊新標桿
地派鎮森林覆蓋率高達81.23%,負離子含量高達10萬個/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實的“大氧吧”。境內有省級森林公園桂峰山、地派溫泉、天堂山水庫等。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和溫泉資源,地派鎮培育發展出山地旅遊、高端溫泉、民宿經濟、特色小鎮等新產業新業態。
龍門素有中國溫泉之鄉美譽,目前是國內五星級溫泉最多的縣(區),全縣擁有13處大型溫泉旅遊企業,被稱為“龍門十三湯”。地派溫泉是龍門溫泉中的姣姣者,也是地派鎮的首張旅遊王牌,是廣東省首批技術工人療休養基地,為惠州市唯一入選此療休養基地的官方認證溫泉企業。
據瞭解,地派溫泉屬於偏矽酸泉,日出水量達近千立方米,出水溫度50℃至55℃,富含多達75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地派溫泉度假村打造的世界最大“懸空心形泳池”、天空之鏡和雲海天梯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地派溫泉度假村景區規劃總面積880畝,分三期開發。目前,計劃投資15億元的地派溫泉二期正在加快建設。投資總額20億元的桂峰山生態旅遊度假區項目也如火如荼建設中,將被打造成廣東乃至全國的山地生態旅遊新標桿。除瞭桂峰山項目、地派溫泉二期項目外,還有“天堂小鎮”項目及驢友大本營項目等。
地派鎮黨委書記王俊傑等人介紹稱,近年來,地派鎮桂峰山及周邊逐漸成為周邊城市遊客向往的休閑旅遊度假目的地,該鎮正在通過“美化一座山(桂峰山)、護好一湖水(天堂湖)、深挖一眼泉(溫泉)、做好一山茶(茶葉專業合作社)、建好一間房(民宿項目)”,奮力打造全域鄉村旅遊強鎮。該鎮圍繞“生態立鎮、旅遊旺鎮”發展定位,以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紅色資源為抓手,大力引進標桿文旅項目,打響擦亮地派文旅品牌;通過旅遊帶動,充分盤活民宿、農傢樂、特色農產品等富民產業,推動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保護帶動旅遊發展,以旅遊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茶為媒 已列入優先發展項目 加快建設可可茶產業專業鎮
日前,在龍門縣地派鎮陳洞村雲景茶緣景區舉行的地派鎮2023年“綠遊龍門·茶香地派”首屆采茶節活動上,古洞村可可茶古樹拍出單株最高4.8萬元認采摘價格,平均每斤可可茶認采摘價格高達1.2萬元。
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采茶節活動內容十分豐富,采茶、制茶、品茶、茶文化表演等精彩紛呈,遊客們在欣賞《畫意龍門》《舞火狗》等地方傳統民俗非遺項目表演之餘,還可以親手采摘茶葉,與茶農一起互動,體驗茶園古法采茶的樂趣。
綠油油的茶山茶園,一批外國朋友也興致勃勃地與茶農一起踏青采茶,共賞民俗看表演。他們品嘗瞭地派山茶後,贊不絕口,紛紛表示希望今後多舉辦這樣的體驗活動,有更多機會瞭解美妙的中國文化。
龍門縣副縣長鄔淑嫻表示,地派鎮生態優美,群山環繞,坐擁優質“山、水、泉、房、茶”資源,目前地派鎮正在全力打造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希望通過本屆采茶節讓各地賓客一起感受地派融文融旅融發展的成果,助力地派鄉村產業振興,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
“地派鎮環天堂湖周邊分佈有上萬畝野生可可茶古茶樹,其中古洞村有上千畝檢測結果為高可可堿,低咖啡堿大葉喬木茶樹種群。”活動現場,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文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建議地派鎮持續推進可可茶產業化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品牌建設,力爭將地派建設成為可可茶產業專業鎮,為龍門縣打造世界可可茶產業之鄉而努力。
據悉,可可茶是在龍門縣地派鎮等地發現的珍稀野生茶樹資源,有較長的地方利用歷史,1981年發現其含有高可可堿、低咖啡堿的珍稀特異性,我國山茶科分類學傢張宏達教授將其定名為可可茶種。
在龍門縣地派鎮環天堂湖周邊,分佈有上萬畝野生可可茶古茶樹,其中古洞村達千畝,主要為高可可堿、低咖啡堿的大葉喬木茶樹種群。2022年古洞村建成瞭可可茶母本園,加大對可可茶野生古樹保護力度,積極推廣普及種植可可茶。
地派鎮已將可可茶產業開發列入優先發展項目,加強可可茶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引導支持擴大可可茶繁育與種植規模,研究開發系列可可茶產品,推進可可茶文化品牌建設,加快建設可可茶產業專業鎮。
文明實踐 廣泛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241場次
據瞭解,今年以來,地派鎮把抓好“百千萬工程”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開展“植綠”“農房風貌管控提升”“人居環境整治”三大攻堅戰,以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社會助力等方式,共同建設美麗傢園。今年以來累計種植苗木2190棵、小樹苗3490株;先後開展人居環境集中整治52次,清理生產生活工具亂堆放859處;清理生活垃圾亂倒亂堆1481處;清理黑臭水體、生活污水亂排放75處。人居環境有效改善,鄉村風貌持續提升。
地派鎮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全面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交通秩序,高標準嚴要求推進各項民生工作。去年,完成地派市場升級改造工程、星光古樹公園建設、“一河兩岸”綠化亮燈工程、河堤提升工程、西堤二岸碧道建設工程、圩街瀝青路面提升工程、農村公路“單改雙”項目7.1公裡,常態化開展“兩違”整治,成功創建市級“無違建鎮街”一等級。
今年以來,地派鎮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工作目標,圍繞“構建文明實踐場景、開展文明實踐行動、打造實踐活動品牌”工作思路,廣泛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241場次,逐步構建根植於民、服務於民、惠及於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體系。
該鎮已獲評惠州市文明村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森林小鎮等系列榮譽稱號。在全鎮11個行政村中,7個獲得市級文明村稱號、4個獲得縣級文明村稱號。
據瞭解,地派鎮的發展戰略是“生態立鎮、旅遊旺鎮”。該鎮將以“文旅融合、全域旅遊、市場主體、主客共享”為導向,以慢活康養統領“山、泉、湖、圩、圍、農”等旅遊開發,推進“龍頭崛起、片區統籌、鄉村振興”,創建國傢鄉村振興發展示范窗口。
典型示范
芒派村:
發揮紅色資源優勢 今年上半年已接待超3000人次參觀
位於地派鎮西北部,是廣州起義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轉戰龍門的“第一站”。村內紅色資源豐富,是省定第二批“紅色村”之一。近年來,芒派村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挖掘鄉土文化,涵養文明鄉風,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成果,全村上下團結一心,走出一條紅色鄉村振興發展之路。該村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傳播黨的聲音、傳承優秀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提供便民服務的重要陣地,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黨員教育基地、村史館、黨建長廊等陣地資源,將紅色文化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的重要主題,發動村內老黨員講紅色故事、講解員講解革命歷史等,弘揚革命精神。據初步統計,今年上半年,芒派村接待參觀人數超3000人次。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黃海林 通訊員龍門宣